暗香浮动在象牙盒上(四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暗香浮动在象牙盒上(四则)

暗香浮动在象牙盒上(四则) 暗香浮动在象牙盒上 文/蔡国声 这是一只盒径5.8厘米,高2.5厘米馒头形的象牙印泥盒,底为玉璧形的圆足,与之相对应的是盒盖中心处亦有一个同心圆饰。盒盖与盒底交界处各起一道阳纹细线,盖盒紧密,线条清晰圆润,盒璧较薄,故手感分量较轻。该圆盒牙纹清晰,为不规则的“人”字纹或“网”状纹,其色白中泛黄,深浅自然,盒盖色稍淡,而底稍深。光泽柔和,牙质细腻光洁。从它的制作工艺,造型,色泽来考证应是清嘉、道之物。 圆盒盖上用双钩线刻勾勒出两枝梅花的枝杈,又以轻逸灵动的细笔(刻刀)圈出梅花朵朵,正有那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浪漫意境。在梅花的右侧刻有三行行楷书:“筱鹤仁兄先生属,己未年,吴熙载刻于海陵。 在梅花的对面是双钩小篆――暗香疏影四字,轻笔淡描,姿态婀娜盘曲结构长方,约占圆盒盖的近四分之一面积。作者以刀代笔,在若小的象牙圆盒面上表现出了一幅水墨双钩的袖珍中国画,其章法,刀法,线条的浓淡深浅,轻重缓急非名手高人而莫为。 作者乃吴熙载――晚清时期,名声赫赫的金石书画家。吴熙载(1799~1870),江苏仪征人。原名廷,字熙载,字攘之。书法刻印师法邓石如,其篆书飘逸多姿,篆刻亦然。平生对刻尤为着力,用刀迅疾,功力精熟,风格圆转流畅,至晚年手指坚实,顿刀不缝圆劲有力。 世人皆知熙载以书法,篆刻名世,此圆盒乃梅花与书法之半面微刻也,何以知之熙载之真迹呢? 其一,熙载至五十余岁时,书法篆刻名扬大江南北,然他对学画――写意之花卉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褒了一位当地画家郑箕。 这时,有一位既是熙载,同时又是郑箕好友的,早年即已享誉画坛的画家王素,提出了一个建议:三个合作,在扬州准提寺内开辟一间画室,谓“圭笏精舍”,经过十年的努力,熙载的花卉已能招凤引蝶栩栩如生了。该圆盒上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梅花便是他花卉画作的一个缩影和袖珍。 其二:就是象牙上的半面微雕。我国的微雕艺术始于战国而盛于明清。明代文人魏学伊所著“核舟记”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然此均系立体微雕。而平面微雕大约起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该类微雕要求微雕家必是书画家,微雕能体现中国的笔墨韵味,雕刻的轻重缓急,笔墨的浓淡深浅都须交代清楚,决不能以小媚世哗众取宠。故在创作雕刻时心无旁骛,平心静气,数小时坚持到底,才能一气呵成,通达连贯。正如:赵之谦赞熙载曰“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得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 该圆盒微雕的署款是己未年,吴熙载刻于海陵。己未即1859年,咸丰9年时吴熙载六十岁,正与平面微雕成熟的时间和吴学习花鸟画获得成功的时间相符。海陵即今之江苏泰州市,距扬州仅一箭之遥。 其三:扬州地区是晚清时期平面微雕的发祥兴盛之地。当时有“江左三杰”之美誉的于筱轩,吴南愚,沈筱庄曾合作一印为曾国藩祝六十寿。其中以于筱轩(于硕)为魁首。嗣后于又为李鸿章刻印祝寿(印侧之平面微雕)。遂扬州一带此艺大兴。吴熙载在时间上略早于于硕,当亦可谓扬州平面微雕之滥觞。以往仅知吴熙载系金石书画家由此亦可证其又是平面微雕家。 汪心农菊香膏墨 文/王毅 眼前这块菊香膏墨长9厘米,宽1.5厘米,厚0.8厘米,长方形,顶端弧圆。一面是阴文填金楷书“菊香膏”墨名,上方嵌米珠一粒;另一面也是阴文填金楷书“乾隆辛亥心农制”年款。关于菊香膏墨的制作,据有关史料记载:“汪心农,得旺季阿胶一巨匣,嗅之有菊花香,遂自制墨。”用上述菊花香的阿胶所制之墨,即是这种菊香膏墨。但到道光八、九年时,由于胶料已尽,菊香膏墨就不能再制了。 汪心农(1754~1821),号琴田,工写兰竹,富收藏,善鉴赏。曾为毕秋帆制柿叶山房墨,为王文治制快雨堂墨,为袁枚制小仓山房墨。其得意作品有:菊香膏、白凤膏、知其白、守其墨等。菊香膏为典型的文人自制墨。 文人自制墨这一风俗由东魏韦诞(仲将)开风气之先。后历代沿其风至清不衰。清代文人自制墨有两种:一是为拍马巴结进呈上司或结交社会贤达、名公巨卿而制。如曹寅制“兰台精英进呈墨”,吴守默制”兰樵主人藏墨”;二是文人雅士自用精鉴珍藏墨,如宋荦的“绵津山人鉴赏墨”,梁清标的“蕉林书屋墨”、纪晓岚“观奕道人吟诗之墨”等。清代文人自制墨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突破了前人窠臼,大大提升了中国墨文化的内涵和品位。清代文人自制墨制型有:提梁式、瓦当式、古壁式、书卷式、内容有:反思历史彻悟人生的;企盼仕途飞黄腾达的;寄托情怀自矜清高的;洁身自好,孤芳自赏或吟风弄月的。清代文人自制墨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文人雅士的心态。 (作者为著名古墨收藏家) 为有端砚活眼来 文/武林 日前,在朋友家中看到一方名为“狮子绣球”的端砚,叫人眼睛一亮。 此砚为长方形,砚池上方刻着一大一小两只横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