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体分子的聚合现象
气体分子的凝聚现象(摩尔度)
彭国良*
福建省武夷山市环保局 ( 354300 )
E-mail (pengguoliang513@163.com )
摘要:真实气体之所以不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主要是因为真实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力下,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以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因而表现为有相应比率(份额或数量)的气体分子因物理吸附作用而相互凝聚在一起,使得两个或多个气体分子暂时(短时间)聚合(吸附)在一起,从而使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总数改变(变小),由此对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做相应修正,从而得出一些新的规律和发现,各种不同的气体状态方程都必须较为准确的反映这种分子的凝聚作用。
关键词:摩尔度;凝聚度;气态方程;范德华方程。
中图分类号:064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1-2】,所以在任何温度、压力下都不可能使其液化。而真实的气体则不同,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降低温度和增加压力都可以使气体的摩尔体积减小,即分子间距离减小,这使得分子间引力增加,最终导致气体变成液体。在压力较高时,将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真实气体将产生偏差,压力是由于气体分子在作无规则运动时碰撞器壁的结果。理想气体的压力,是在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压力。有一种观点(见引文【2】)认为:对于真实气体,分子之间一般条件下是有相互吸引作用的,对于不靠近器壁的气体分子,由于受到来自四方的引力,故总的来看,引力的作用相互抵消了;而靠近器壁的分子,因只受到内部分子的引力;这种向内的引力,减弱了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使得真实气体的压强与理想气体相比趋于减小。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作为装载气体的容器的器壁分子的单位体积密度应该大大超过所装容器内气体分子的密度,器壁分子之间的致密性也大大超过所装容器内气体分子的致密性,因此 器壁分子对靠近其周围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应该超过气体分子内部的引力,这种指向器壁分子的引力应该加强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而不是减弱了气体分子对器壁的碰撞。因此,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之间偏差只能是另外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人们认为液体分子会有凝聚现象,不认为气体分子会有凝聚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不存在聚集现象的气体是理想气体,而任何真实的气体都有存在凝聚现象,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就体现了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之间因为气体凝聚而导致的差异。理想气体是没有(不发生)凝聚反应的气体。
真实气体之所以不满足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主要是因为真实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和压力下,由于气体分子之间具有相互吸引力以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因而表现为有相应比率(份额或数量)的气体分子因物理吸附作用而相互凝聚在一起,使得两个或多个气体分子暂时(短时间)以气态范德华键凝聚在一起,从而使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总数改变(变小)。
1873年范德华(Van der Wals)最早提出了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式,范德华方程式比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有了显著的进步,对于离液态较远的气体,即使压力很高,也能得到较准确的结果,但对于较易液化的气体就不很准确。
另一方面,由于真实分子本身占有体积【2】,气体的体积不再是1mol分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是自由活动空间加上因为分子本身占有体积而不可压缩的空间,这样,1mol真实气体实际上所占空间要大于理想气体的,在压力升高时体积效应变得越来越不可忽略。这种作用使真实气体的与理想气体相比趋于增大。由此可知,真实气体的 随p的变化是受真实气体的分子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分子本身占有体积两个因素制约的。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与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
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般可分为三种,即气体、液体和固体。无论物质处于哪一种聚集状态,都有许多宏观性质,如压力、体积、温度、密度等,从17世纪中期,人们开始研究低压下气体的PVT关系,得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方程式中P的单位为pa,V的单位为立方米,n的单位为mol,T的单位为K,称为摩尔气体常数,因为摩尔体积 ,所以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采用以下形式:
(1)
无论以何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其内部的分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这就是分子间力。相互作用包括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相互排斥,按照兰纳德-琼斯理论【2】,两个分子间的排斥作用与距离r的12次方成反比,而吸引作用与距离的6次方成反比,液体和固体的存在,正是分子间有相互吸引作用的证明,而液体、固体的难于压缩,又证明了分子间在极近距离时表现出的排斥作用。1873年荷兰科学家范德华从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的差别出发,用硬球模型来处理真实气体,提出压力修正项及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