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doc
抗日救国的呐喊声与杀敌声中,还有另一股隐忍强劲的大潮在集结行动。一批批的青年与导师们冲出沦陷区,去建造战火纷飞下的另一座校园。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用文化的武器进行拼搏的历史,里面的人、学校、思想、言行、著作都闪耀出迷人的风采与巨大的光芒。
烽火读书声
——抗战时期的学校与教育
作者:张曼菱 《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21日?13版)
????在抗日救国的呐喊声与杀敌声中,还有另一股隐忍强劲的大潮在集结行动。一批批的青年与导师们冲出沦陷区,去建造战火纷飞下的另一座校园。这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危亡关头用文化的武器进行拼搏的历史,里面的人、学校、思想、言行、著作都闪耀出迷人的风采与巨大的光芒。
?
????1998年秋,我在北大朗润园与季羡林先生谈起“西南联大”的往事。先生说出一番话来:“本来读书需要安静,可是西南联大在战争环境里,书却读得那么好,出了很多人才,民主运动也轰轰烈烈。这个,值得研究。”
?
????季羡林没有经历中国的抗战,战火阻隔,当时他在德国的灯火管制之夜里留学。他对中国焦土上有这样的战时大学感到惊讶。
?
????这位世纪老学人用质疑的声音,在追索一份失落已久的历史档案。
?
????中国人民对法西斯的战斗,开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一夜之间,中国好似在睡梦中被砍掉了脚的巨人,突然惊醒,全国游行,呼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复土!’但喊声只有自己听见。那时的世界仍在殖民地时代,有制裁力的强国几乎全是殖民国家。当时的国际联盟为九一八事变后派遣到中国的‘李顿调查团’,然而毫无成果。世界上从无真正公理。”在《巨流河》一书中,齐邦媛的回忆沉痛,令人震动。
?
????那时有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
????我是在著名小说《青春之歌》里面读到这句话的。书里面的进步青年有的参军了,到东北加入抗联,或者西去延安革命。这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个年代的主旋律。
?
????而寻找“西南联大”的过程,对于我却有另外的发现。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十一月四日星期四
?
????阴,大雾,晨8:00后,即独至东车站,紫祡城为浓雾所蔽,街上行人尚少。
?
????晓发北平十一月四日
?
????十载闲吟住故都,凄寒迷雾上征途。
?
????相携红袖非春意,满座戎衣甚霸图。
?
????乌鹊南飞群未散,河山北顾泪常俱。
?
????前尘误否今知悔,整顿身心待世需。
?
????——《吴宓日记》
?
????1937年吴宓凄然告别北平。列车上的日本军人对中国乘客不屑一顾。可这个文弱的教授却说自己是“上征途”。
?
????当陈三立绝食殉国后,著名世家出身的学者陈寅恪在父丧未举之际,秘密地离开了北京。在王国维死后,陈寅恪被人们期待为“一代文化托命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决不愿意落入日寇之手。他携带着珍贵的佛家经典随学校南迁,因为“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学问为根基”。
?
????象牙塔在战火中倒塌,象牙塔里的人们走了出来。
?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奉教育部之命转移长沙,组成“临时大学”。
?
????数学家江泽涵对家人说:“奉召而去”,只身赶往长沙。
?
????朱自清说,文人至此,唯有“弦诵不绝”报国。
?
????陈省身回忆:“1937年抗战开始,清华要我回来,在数学系做教授,所以我离开巴黎,先到美国,然后1937年8月到上海。”“我们那个时候都痛心于祖国的弱啊!恨日本侵略啊。但是一个念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办法。所以先回来再说了。”
?
????在当时知识界与政界中,有一股失去民族自信心而投靠日本的逆流。陈省身认为,一群留学生在抗战开始之际归来了,这让人们觉得,“中国是可以站起来的”,这是“很了不得的,最基础的贡献”。
?
????当“长沙临时大学”再次转移迁滇,以李继侗、曾昭抡、闻一多等教员为首的师生们组成了一个“湘黔滇旅行团”,简称“步行团”。
?
????步行团成员吴征镒说:“虽然叫行军,但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也不习惯像军队一样排好队走,而是稀稀拉拉地拉得很长。有的同学搞社会学的,或者搞文学的,还深入到民间,去访问民族歌舞、语言、风俗习惯等等。我们常常和闻老师、李老师坐在公路边上,互相议论国事,谈学问,谈所见所闻。”
?
????中国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之道。在学校流亡民间的途中,乡绅是他们最有力的基层支持者。“步行团”路过贵州玉屏县时,县长发布告说:“凡县内商民,际此国难严重,对此振兴民族之领导者——各大学生,务须爱护借重,将房屋腾让,打扫清洁,欢迎入内暂住,并予以种种之便利。”
?
????在偏僻的贵州,有一支童子军的队伍来欢迎他们。
?
????在抗战岁月,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都要接受“童子军”的训练。我曾经看见过母亲的一张照片,少女的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