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与全球气候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一、全球海陆分布大势
(一)七大洲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总称为地表,即地球表面。地球表的总面积有5.1×108km2,其中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因此,海陆面积之比大约是73。地球表面陆地按照面积大小的不同,大体分为大陆和岛屿。面积广大的陆地称为大陆,面积小且散布的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全球有六块大陆,按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大陆和岛屿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习惯上把澳大利亚大陆(面积763×104km2)作为最小的大陆,把格陵兰岛(面积217.5×104km2)作为世界面积最℃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热带辐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等。这些系统的季节移动,导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赤道带和热带。它由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和半干旱等5种气候类型所组成。除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分布至南、北纬30°外,其他气候类型均出现在南、北纬25°之内。具体来说,陆地低纬度气候带包括:
1.赤道多雨气候
2.热带干湿季气候
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4.热带季风气候
5.热带海洋性气候
(二)陆地中纬度气候
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候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
1.陆地温带气候
(1)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2)温带海洋性气候
(3)温带季风气候
(4)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2.陆地亚热带气候
(1)亚热带湿润气候
(2)亚热带季风气候
(3)亚热带夏干气候
(4)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三)陆地高纬度气候
1.亚寒带大陆性气候
2.极地长寒气候
3.极地冰原气候
(四)高地气候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全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例纬地带的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和热带干旱半干旱气候,高纬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了十分明显的纬向地带性的气候带或气候型,有的甚至横贯全球,表现为全球性的气候带。中纬地带则因距海远近、海陆轮廓、地形结构和洋流性质等因素的干扰,气候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从某一局部地域看,例如,亚洲东部的季风气候区、内陆的干燥气候区等,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也较为明显。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前述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既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部分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帕米尔和青藏高原等的高地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宽广,内地距海遥远,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结构复杂,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又有所不同,因此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则随高度增加而增多。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即所谓最大降水带,过此带后降水反倒减少。
图1.2.2 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
资料来源:刘德生主编. 世界自然地理.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