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孟子》课件程序.ppt

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八课《孟子》课件程序.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8课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走进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一书, 现存七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听读课文, 注意读音、停顿和语势。 朗读感知 读准字音: “夫”“粟” “域”“畔” fú sù pàn 朗读感知 yù 1.环 而 攻 之 而 不 胜 。 2.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 。 3.城 非 不 高 也 。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 ,战 必 胜 矣 。 / / / / / 读准节奏 朗读感知 1.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2.池非不深也 3.兵革非不坚利也 4.委而去之 5.人和 6.寡助之至 7.亲戚畔之 8.亲戚畔之 代词,这 护城河 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衣 委:放弃 去:离开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到 通“叛”,背叛 他,指寡助之君 字词释疑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 下不以兵革之利。 重点语句 名词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作动词, 威慑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少 极,极点 古义:族内的人和族外的人 今义: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寡不敌众 曲高和寡 优柔寡断 寡廉鲜耻 至理名言 至高无上 如获至宝 其他古今异义词: “兵” “去” “池” 兵不血刃 短兵相接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护城河 (今:池塘) 离开(今:与“来”相反) 兵器(今:士兵)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文中其他“之”的用法 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亲戚畔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 何陋之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动词:到、去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代词:它,指代驴子 1 2 3 4 5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一词 多义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论点: 思读课文 提示:论点是文章竭力阐述的观点,是被论证的,文章大部分内容都是为此服务的。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城高兵利良足不守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需“人和” 治国需“人和” 论点 结论 对比论证:“得道”的重要性 本文是不是在论述战争? 为什么要以战争为喻? 背景提示 答案参考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孟子生活在“以征伐为贤”的战国时期,诸侯们对军事问题最为敏感,也更容易产生兴趣,且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也看得分明些,事实面前也更容易让他们放弃一味凭借武力解决天下问题的不仁义、不明智的政治幼稚和政治迷信。借战争来设喻,充分体现了孟子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相机应对的辩才,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就是我们普通人也容易懂得多。 借战争来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这也是孟子及其那一时代有修养的文人向好战的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一贯做法。 文章最后一部分一直在强调“得道”的重要性,那什么是“道”呢? 联系上下文可知,“道”即“人和”;“得道”,即得人心。如何才能得“道”,就要施行“仁”政。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环而攻之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城高兵利良足不守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仁政” 举例 道理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需“人和” 治国需“人和” 论点 结论 品读课文 刚才我们在诵读文章时,你觉得哪些句子读起来特别有力,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大量运用排比和对比的修辞,使文章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理条件优越。 最后一部分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比较,点明了文章主题。 孟子的文章向来以大量雄辩著称,读起来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多得益于他善于运用

文档评论(0)

5029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