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之中国怪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动自行车之中国怪现象

电动自行车之中国怪现象编者按 中国的电动自行车行业,是在不需要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市场需求和企业投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在解决各地劳动力就业,为地方财政提供税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良好成长性的行业,在发展与生存过程中,却总是不断遭遇来自各方的限制与阻碍。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也是一个资源穷国,在全球能源日益枯竭的当今世界,汽车消费升级已经遇到了能源供给贫乏的严峻挑战。 电动自行车作为城镇人口出行工具,以低耗能、少污染、方便快捷的先天优势,有可能成为我国传统代步工具自行车的升级换代产品。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小城镇进程的加快,作为个人自备交通工具,这一产品已显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和消费潜力。 2007年,我国电动自行车的产销量已经突破了2100万辆,形成行业总产值近600亿元。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很快将取代国人曾为之骄傲的自行车产业,成为我国一个新兴行业的“蓝海”。 一个新兴行业的出现,需要规范,但更需要切合市场实际情况的引导和扶持。为此,《新财经》派出记者,对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电动自行车骨干生产企业和国家与地方行业协会进行了专访。对采访中发现的问题,我们没有进行回避,而是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以引导这个行业走向规范,向着一个大产业的方向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电动自行车长相古怪,本来是自行车,却把自己打扮得像个摩托。搞得似驴非驴,似马非马,从而把“自己”陷入了名分不正的旋涡。 有怪物的时代,必然产生出诸多怪现象,电动自行车在中国的崛起也不例外。由于这个“怪物”是典型的国产货,所以,这个行业的诸多怪现象,也就染上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怪现象之一:阳光产业遇阴霾 2002年7月,北京市首开禁止电动自行车之风,各大城市随后跟进,福州、温州、南宁、海口、珠海等地也相继发文禁止电动自行车。2006年11月,广州市也向电动自行车发出了“禁杀令”。 虽遇各地拦阻,电动自行车却没有遇禁而止,反倒像野草一样呈现出顽强的疯长之势。从北京“禁电”的2002年到2007年,全国电动自行车年产销量从200万辆猛增到2100万辆,五年间产销量翻了近10倍。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年产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行业总产值将达到1300亿元。 在油价飞涨、环境恶化、城市交通拥堵的今天,电动自行车无疑是城镇居民代步的好工具。此外,电动自行车价格适中,适宜广大中低收入人群消费,已逐渐成为老式自行车升级换代的替代产品。据测算,电动车使用者每天只需花费不到1元钱,就可以解决交通问题,充一次电可以行驶40~50公里。目前,其报废电池基本上可以完全回收,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很显然,这个产业是一个典型的朝阳产业。 与《新财经》曾经报道过的太阳能产业一样,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核心技术等,90%都在中国。同样是具备中国特色的节能环保产品,“太阳能能登大雅之堂,电动自行车车却备受打压。”浙江金华绿源公司董事长倪捷在采访中直言:自己有些想不明白。 记者在浙江金华采访时,在宾馆看到当地某电视台在播放这样一条新闻,“近年来,由于新出现了大量电动自行车,引发了很多新的交通事故。”这大概就是否定电动自行车的一些社会因素吧。尽管它阳光,但它偶尔也会“咬人”。初听这条新闻,,似乎觉得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引发交通事故的还有摩托车、汽车,甚至是自行车。我国每年因汽车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高达数十万起,好像从来没有引起过社会的高度关注。 当然,对电动自行车的否定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不安全、电池污染、导致人们不坐公交车、长得像摩托车,难以鉴定其究竟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等等。至于安全问题和污染问题等,我们不能在此妄下结论,但相信科学的分析和论证是最有说服力的。 阳光产业遭遇阴霾,莫名背上了诸多“罪”名。此为第一怪。 怪现象之二: 企业大进大出,产业大起大落 2007年1月22日,天津娇子电动车公司因资不抵债,运营陷入困境,公开向供应商发出致歉信,请供应商前去核对债务,并拉回工厂仓库所剩的零部件。寒流袭来,娇子率先陨落。 悄然退市的“娇子”还有很多,许多势力较弱的企业在寒流来临前悄然死去。据悉,2007年,在我国2500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中,3/5处于亏损状态,1/3面临关门或转行,其中江苏板块更有近1/3的企业退出了市场。 而在2006年底,许多企业还为自己制定了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百的增长目标。但是,2007年的市场给大家泼了一瓢凉水。寒流突然袭来,企业猝不及防。行业全年增长仅10%左右,这与2006年55%,2005年60%的行业增幅相去甚远。 探究这次滞胀的原因,浙江金华绿源公司董事长倪捷认为,铅、铁等原材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