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辅助生殖中卵子分享模式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辅助生殖中卵子分享模式研究

人类辅助生殖中的卵子分享模式研究* 姬 妍,杨 芳,潘荣华 (安徽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2) 摘 要:人类卵子具有精密性、稀缺性、人身性和伦理性等特征,在人类辅助生殖中价值独特。受卵子来源限制和研究用卵子需求增加,辅助生殖治疗用卵子供不应求。为缓解卵子供需矛盾,一些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卵子供给模式。卵子分享模式较之于无偿捐赠模式和买卖模式,更符合公平、有利的伦理原则,是增加卵子供给的理想选择。目前我国已在实践卵子分享模式,但制度建构尚不完善。我国应积极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卵子分享制度。 关键词:人类辅助生殖;卵子;供给模式;分享模式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ertility Societies)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0个国家或地区中,有80个国家或地区采用卵子捐赠模式[17]。由此可见,卵子捐赠模式似乎为通行的供卵模式。为保障供受双方的正当利益,提倡卵子捐赠的国家往往对捐赠次数、捐赠者年龄、健康状况等设置一定门槛。例如,保加利亚要求捐赠者在34岁以下、身体健康且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每个捐赠者可以帮助5个孩子出生;克罗地亚规定夫妇必须提前被劝告过,并且要得到心理学家和律师的书面许可;香港禁止商业性广告等[17]56。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捐卵者纯粹出于利他目的,大多数国家都要求无偿捐赠,禁止从中获利或请求补偿。例如,澳大利亚严禁向捐赠者付酬[17]56。 捐赠有助于扩大卵子来源,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对某些患者来说是较好的选择。但不可否认,捐卵的无偿性对捐赠者有失公允。因为捐赠者在捐卵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促排卵和取卵手术,可能对捐赠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给予捐赠者某种形式的补偿是必要的。但是,赠卵涉及的伦理法律问题尚未达成国际共识,各国家一般各行其是,诸如是否应给予捐赠者一定补偿?补偿的限度应为多少?捐赠所得卵子应如何分配才能做到公平、有效?怎样才能使捐卵行为不陷入“买卖怪圈”,诸如此类,都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共同难题,也是卵子捐赠能否进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 (三)分享模式 分享模式建立在临床实践中一些IVF治疗周期有些女性无自卵可用而另外一些女性有剩余卵子“闲置不用”的基础上,这些卵子有的用于医疗研究,有的冷冻保存下来供自己将来备用,有的通过卵子捐赠或分享帮助他人。卵子分享是接受人工辅助生殖治疗的两名女性通过匿名合作(collaborate anonymously)参考文献 [1]黄荷凤现代辅助生育技术[M]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 358 [2]Heng BC, Zhang X. Perspectives on compensated egg-shar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 2007, 14(5): 664-665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manual for the standardized investigation and diagnosis of the infertile coupl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韩备飞, 劳佩维, 应翡蓉. 女性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19): 3-6 [5]左伋. 医学分子细胞生物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18, 320 [6]刘斌, 高英茂. 人体胚胎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 20 [7]沙川华. 运动解剖学实用学习手册[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130 [8]Navot D, Bergh PA, Laufer N.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in novel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1992, 58(2): 249–261 [9]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Fertility Societies, Jones HW, JR, Cohen J, et al. IFFS Surveillance 07[J]. Fertility and Sterility, 2007, 87 (4): 13 [10] 李英, 吴俊. 人类繁衍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