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工法下山岭隧道浅埋段变形控制数值模拟.doc

不同工法下山岭隧道浅埋段变形控制数值模拟.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工法下山岭隧道浅埋段变形控制数值模拟

不同工法下山岭隧道浅埋段变形控制数值模拟摘 要:在山岭隧道浅埋段施工过程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围岩变形、地表沉降甚至坍塌等现象,因而采取恰当的施工工法以确保隧道开挖的稳定性是工程界极为关注的问题。某高速公路上的某隧道洞口浅埋段,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差,且顶板厚度较薄,掘进初期多次发生坍塌、冒顶等险情。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基于上下台阶法和CD法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洞内围岩位移和塑性区的开展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CD法先行导洞开挖在施工中起到了减跨的作用,有效控制了围岩的变形发展,较上下台阶法更有利于控制浅埋隧道地表沉降、收敛变形和塑性区的开展。 关键词:山岭隧道;浅埋;施工工法;数值模拟 1 引 言 高速公路隧道修建中,隧道初期进洞时往往会遇到覆盖层较薄弱的浅埋段,由于浅埋段围岩稳定性较差,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则容易导致塌方,因此浅埋段施工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初期进洞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安全。目前,对隧道洞口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场和位移场的重分布情况研究已经取得一些成果。隧道施工是一个复杂的岩体反复加卸载过程,不同施工方法其施工过程不同,因而将导致围岩的力学效应不同。 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山岭隧道洞口段现场实际情况,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对常用的上下台阶法和CD工法对进口段洞口掘进过程中的围岩的变形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计算,最终得到了隧道洞口段安全可靠的施工方案,为类似工程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参考。 2 隧道概况 某高速公路隧道左洞长1235m,右洞长1245m,左右洞平均长1240m,属长隧道,采用分离式双洞布置。隧址区属结构-剥蚀丘陵地貌,上覆坡积亚粘土,下覆基岩为前震旦系龙北溪组云母石英片岩。该区未见有断裂构造、褶皱等地质构造,地壳整体相对稳定。 隧道在里程段ZK102+505~ZK102+785和YK102+500~YK102+783为浅埋区,平均埋深不足20m,最大埋深为29m,其中洞口段平均埋深不足6m,最大埋深为8m。洞体围岩级别以Ⅳ级为主,近洞口处为Ⅴ级,隧道进洞口处仰坡和两侧开挖边坡稳定性较差。 隧道现场采用地质雷达进行超前地质探测获得两条雷达测线的原始波形图后,通过进行移动开始时间静校正、增益、去直流漂移和巴特沃斯带通一维滤波,抽取平均道及滑动平均等二维滤波处理,压制和剔除干扰波,突出有效波,得到处理后的雷达波如图1所示。 根据地质雷达探测剖面综合分析,在掌子面前方0~55m范围内,反射波振幅较强,存在多条强反射的连续性同相轴,推测围岩为残坡积土~全风化云母石英片岩,结构松散;其中在掌子面前方7~9m、17~19m、28~30m、36~38m和48~50m范围内存在强反射同相轴,推测为相对软弱破碎带,且含一定的地下水。 3 两种工法的模拟分析 在隧道施工中,主要采用的施工方法有全断面法、上下台阶法、CD法(中隔壁法)、CRD法(交叉中壁法)和双侧壁导洞法。在施工方法的选择上一般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1],而施工单位的技术条件、工程经验也是影响施工方法选择的一个因素,其中工程经验对施工方法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造成当前公路隧道软弱围岩段普遍采用上下台阶法施工的原因。交叉中隔壁法由于工程造价高、技术难度大,目前较少采用,而在两车道的公路隧道中除了特殊情况一般不会采用双侧壁导洞法。目前针对公路隧道洞口浅埋段采用的最多的施工方法就是上下台阶法和CD法。因此,本文将从数值计算方法入手,结合隧道洞口段实际工程环境,主要对上下台阶法和中隔壁法开挖时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对比分析。 3.1 模型的建立 采用通用有限元计算程序ANSYS建立隧道模型,然后采用岩土地下工程专用结构分析软件FLAC3D进行隧道稳定性分析。数值计算模型横向(X向)长100m,竖直方向隧道仰拱底部至模型底部边界为45m,纵向长度取20m,上部为地表起伏的自由边界;模型四周及底部边界均施加法向约束,地表未受任何约束[2],模型如图2所示。计算时岩体初始应力场仅考虑自重应力场的作用。 为了便于对比,在模拟开挖过程时,两种方法均采用相同尺寸、地层参数、计算参数及相同边界约束条件的模型。 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计算采用三维弹塑性分析,围岩材料采用摩尔-库伦模型,喷射混凝土采用弹性材料。初期支护和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勘察实验结果、《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和有关规范[3]中岩体工程分类标准建议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综合选取。模型计算参数如表1所示,隧道底部标高以上采用坡积粉质粘土,底部以下到下底面边界为残积粘性土。隧道初期支护考虑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的作用,其中锚杆设置按等效加固圈进行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