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后里附近地区地质研究
后里附近地區地質研究
石同生、林偉雄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摘要
本研究針對后里東側附近大安溪至大甲溪間的區域進行地質調查,提出不同
地質圖繪設解釋。該區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分別為:東坑層、上福基砂岩、桂
竹林層和紅土礫石層,前三者為後者不整合掩覆。研究區域內主要構造為北北西
走向的大安背斜,此背斜向南北傾沒。過去文獻所描述的貓仔坑斷層、觀音山斷
層及牛稠坑斷層,本次調查所能發現的露頭,並不能肯定他們是否存在,但是這
並不影響大安背斜的解釋。
不確定的斷層名稱和多種地質圖繪設(解釋)方式
三義斷層為孟昭彝(1963)所命名,但該文中圖示之三義斷層至大安溪,大安
溪以南並未說明是否仍為三義斷層之延伸。1962 年邱華燈(1962)認為大安、大甲
兩溪間之大安背斜係逆掩斷層上盤內之淺層褶皺,雖然文章未提及該逆斷層之名
稱,但由區域構造而論,三義斷層可能往南至大甲溪,不過這個推論沒有確切的
證據支持。原因是三義斷層跨過大安溪後,地質上缺乏斷層露頭的控制點,在地
形上沒有明確的線形,另外大安溪背斜軸西翼多為紅土所覆,因此對大安背斜軸
西側中新世地層和頭嵙山層接觸關係當時仍在研究推論階段,而本區地質圖繪製
也有多種的版本(中國石油公司,1974 ,1994 ;張憲卿,1994 ;吳維毓等,2001 ;
石同生等,2006) 。(圖 1)
本研究優先考量區域大架構地層的層位及連續性,認為以一個大安背斜解釋
本區的地質構造即可(圖 2) ,許多過去文獻所繪斷層,野外並未有確切露頭,因
此不再沿襲繪設。本區出露的地層由老至新為東坑層、上福基砂岩、桂竹林層、
紅土礫石層和沖積層。東坑層出露出露於背斜軸部地形 300 公尺高度以下低區,
岩性為厚層細砂岩間夾薄層頁岩或砂頁岩薄互層;上福基砂岩主要分佈在大安背
斜兩翼,地形 325 公尺至 400 公尺高度範圍,但是在大安溪南岸番社附近泰安車
站旁,上福基砂岩出露在 230 公尺高度,本層岩性為膠結鬆散的細至粗粒白砂岩
所組成;桂竹林層則則分佈在大安背斜東翼,以及臨近大甲溪區域,岩性為塊狀
青灰色泥質細砂岩;紅土礫石層則分佈於大安背斜西翼,地形高度 325 公尺以下
區域,不過毘盧禪寺西南側山頂礫石層可分布到 340 公尺以上,礫石為次圓狀,
直徑大小約 2 至 20 公分,礫石源岩為粗粒石英砂岩,以及細至中粒的雜砂岩,
產狀為粒粒接觸的濁流堆積。在此一架構下,貓仔坑斷層、觀音山斷層及牛稠坑
斷層的存在與否並不影響大安背斜的解釋。在牛稠坑溪以南 ,岩層由南北向轉
為北東向,逐漸圈合,貓仔坑以北 230 公尺高度並未出露東坑層,反而是上福基
砂岩,此顯示背斜向南北傾沒,背斜軸約呈北北西向。
部份地形崖已證實為斷層崖
三義斷層在大安溪至大甲溪間的斷層地形斷斷續續,而非一條縱貫南北的明
顯地形崖,不成直線多有彎折,或時而中斷。在大安溪至貓仔坑溪間線形不明顯。
在貓仔坑溪至牛稠坑溪間,地形崖則相當清楚(照片 1 、2) ,呈南北向,在后里馬
場南側呈西北向。南北向的崖亦非只於一個崖,常有多階的地形崖,主要地形崖
的西側,亦有多階的小崖,馬場西側營區牆壁,臨近不同階的地形崖處則有破裂,
顯示其受地形變動影響。此外,檢視中水局兩口鑽井證實目前至少有二階為斷層
崖。第一口井(TC-9 ,TWD97: 223,499/2,688,690) 為向西鑽 60 度的斜井,0-16m
為紅土礫石層,16-44m 為黃土礫石層,44-155m 是剪動帶岩性為以灰黑色泥岩
夾縞狀極細砂岩及薄層細砂岩(東坑層),其中自44.2m 就開始出現鱗片狀剪動
組構,剪動作用不明顯,57m 之後則剪動現象明顯直至 155m ,其中149.1-149.5m
為斷層泥,組織類似假玄武岩特徵(照片 3) 。第二口井 (TC-8 ,TWD97: 223,766
/2,688,488)為直井,0-3m 是紅土礫石層,3-12.2m 為黃色疏鬆膠結不好細至中砂
岩(照片 4 ,上福基砂岩),12.2m 以下為剪動帶,岩性為厚層砂岩與縞狀泥岩和
砂岩互層交互出現。雖然兩口井並未鑽穿斷層帶至下盤,根據野外勘查兩口井均
靠近地形崖,因此研判為斷層崖。至於西北向的崖於牛稠坑溪右岸則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