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库物理
1. 目前各国提高石油采收率不外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消除各相流体的界面。 增强驱油流体对孔隙壁的润湿能力。 减小驱油流体和原油之间的粘度差别。
2. 油(气)层中驱使油气驱动的天然能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岩石和流体所具有的弹性能2、油(气)藏边水和底水的压能3、天然气的弹性压缩能量4、原油本身的重力能
3. 排驱油(气)的方式
1.水压驱动 在天然边水或底水压能以及人工注水方式的作用下,将油气排向井底的驱动方式称为水压驱动。
2.气压驱动(1)气顶气驱动 利用油层上部游离状态的气顶气的体积膨胀排驱石油称为气顶气驱动,或称气压驱动。(2)溶解气驱动 当油藏顶部没有气顶气存在时,由于地层压力下降至饱和压力以下时,原溶于石油的天然气脱离出来。利用溶解气的驱油机制称为溶解气驱动
3、其它驱动方式 (1)弹性驱动 地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油层中液体和岩石本身所具有的弹性能随地层压力下降,能量将释放出来,液体和岩石将发生体积膨胀。2)重力驱动 重力驱动是石油靠本身重力作用流向井底的一种驱动方式。
4. 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1.确定油气水在储油层中的分布
2、利用相渗透率资料分析油井产水规律 1)利用相渗透率资料分析油井(油田)的含水率 2)利用相渗透率资料分析油田的含水上升率
5.两相体系相对渗透率曲线基本特征
可归纳为如下四点:
(1)无论润湿相还是非润湿相发生流动时都有一个最低的饱和度(也叫平衡饱和度), 当流体饱和度小于最低饱和度时,不发生流动;流体饱和度大于最低饱和度时,发生流动。润湿相最低饱和度大于非润湿相最低饱和度。(2)无论润湿相还是非润湿相,随着饱和度增加相对渗透率增加,但润湿相相对渗透率随饱和度增加比非润湿相要快。(3)当非润湿相饱和度未达到100%时,其相对渗透率就已达到1,而润湿相饱和度必须达到100%时,润湿相相对渗透率才能达到1。(4)当两相同时渗滤时,其两相相对渗透率之和总小于1(原因-贾敏效应)。
6. 基本特征可以用流体饱和度变化和流体在孔隙介质的分布特征来阐明
第一阶段,当润湿相饱和度很低时,孔隙介质中的润湿相滞留于颗粒的间隙内,呈不连续的“悬环”状;或粘附在颗粒表面上呈薄膜状;或滞留在极微细的孔隙中。这些流体没有足够压差是不能流动的。即使润湿相饱和度增加,不连续的“悬环”开始接触,但仍处于非连续相,不能流动,故相渗透率为零。此时,非润湿相因润湿相以一定饱和度占据孔隙介质某些空间(如死孔隙、固体表面),使非润湿相饱和度未达到100%,但非润湿相流动空间与非润湿相单相存在时一样。因而其相渗透率等于绝对渗透率。但从曲线上可看出,该阶段非润湿相的相渗透率也有一定下降,这是因为随着润湿相饱和度进一步增加,润湿相虽未发生流动,但由于润湿相增加,影响到非润湿相的流动空间,因此非润湿相渗透率稍有下降。
第二阶段,当润湿相达到某一饱和度后,润湿相开始呈连续状态,并呈“纤维网状”。在外加压力作用下开始流动,这一点的饱和度就是润湿相的最低饱和度。随着润湿相饱和度的增加,非润湿相饱和度减少,相渗透率下降。但此时非润湿相相渗透率仍大于润湿相。其原因在于非润湿相居于大孔道中央,流动阻力小;而润湿相占据小孔道和大孔道的四壁,遇到阻力大和流经路程长的缘故。随着润湿饱和度的增加,润湿相占据了主要流动孔道,故其相渗透率迅速增加(从曲线陡缓可看出),而非润湿相渗透率迅速减少。
第三阶段,当润湿相饱和度大于非润湿相最低饱和度时,非润湿相失去了连续性。一部分分散成液滴分布于润湿相中;一部分由于毛细管力作用被分割成一簇一簇的非润湿相流体块而滞留于孔隙空间,从而失去了流动性,使相渗透率为零。由于润湿相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主要通道,故相对渗透率急剧增加。此外,由于润湿相流体存在于死孔隙、极微细孔隙以及滞留在岩石颗粒表面,比起处于孔隙中央而被分散切割的非润湿相流体要多,所以润湿相最低饱和度大于非润湿相最低饱和度。而当两相同时渗流时,由于毛细管压力产生的贾敏效应,使两相流体的渗滤能力都降低了,故两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之和小于1。
7.油层毛细管压力资料的应用
研究油(气)层的孔隙结构、评价储层、
计算储油(气)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计算油(气)层的平均毛细管压力、
确定储油(气)岩石的润湿性、
预测油气层的石油采收率、
毛细管压力在油(气)渗流中的作用
8. 计算相应的虚拟折算参数
式中、——天然气的混合物的虚拟折算(平均对比)压力和虚拟折算(平均对比)温度。
9. 横向不均一地层渗透率推导
(1)平面线性稳定渗流: (2)平面径向渗流
11 储油(气)岩石孔隙度,分类,影响因素
所谓孔隙度就是指岩石中孔隙体积(或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十二章 人为灾难的医学救援.pptx
- 030904《项目实施进度里程碑确认单》.xlsx VIP
- 治疗篇第六章骨伤科四肢病证推拿讲解.ppt
- 2025年广西机场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人员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 七年级下册英语课件Unit 3《Keep Fit》(Section A 1a-1d).pptx VIP
- 福特嘉年华说明书.pdf
-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员及使用人员岗位职责.pptx VIP
- 江苏省小学科学实验知识竞赛题库附答案.pdf VIP
-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训练题(含答案).docx VIP
- 八年级下数学期中测试题(a卷).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