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chi的本体论来分类迷思概念-以酸碱盐单元为例.docVIP

以chi的本体论来分类迷思概念-以酸碱盐单元为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chi的本体论来分类迷思概念-以酸碱盐单元为例

以Chi本體論的觀點來探討概念改變-以酸鹼鹽單元為例 1陳志銘 2徐順益 2林建隆 1台中市立五權國中 2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物理系 摘 要 在有關概念改變的相關文獻中,學者大都指出,要使學童原先錯誤的迷思概念轉變成正確的科學社群概念是困難的,其原因不外乎概念本身是抽象的、是複雜的、是微觀的、是與生活經驗不一致的(Pfundt Duit, 1991)。因此,「概念改變是很難發生的嗎」似乎就是一個肯定句。然而,Chi(1992) 和 Chi, Slotta與deLeew (1994)則從本體論的角度來探討概念的內涵,明白挑戰上述的觀點,同時並提出概念改變的難易與概念本質的相關看法。Chi以本體論的角度來分析概念結構,將概念分為三種類別,分別為:物質(matter)、過程(process)與心智狀態(mental state)。在這三種類別中,每一類別皆有其特殊的屬性,而類別之間的屬性,則又明顯的區分並且具有階層性。所謂的概念改變,便會發生在知識內容的本體屬性,不同於我們原先的認知結構時,而我們的概念會由原先的類別,重新放置到另一種類別上。依照概念在本體樹跨越的情形,可分成為本體類別內的概念改變(within ontological conceptual change)與跨越本體類別間的概念改變(across ontological conceptual change)。根據Chi的理論,科學概念從一本體樹遷徙(migrate)到另一個本體樹,這種類別間的轉移才能稱為根本的概念改變,若是僅是屬於同一本體樹內的轉移,只能算是信念上的修正。因此,本研究認為若要使學生的概念發生改變,確認學童的概念與科學社群所認同的概念分屬於哪種的本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本文試著以「國中階段的酸鹼鹽概念」為例,由Chi本體論的角度出發,藉由探查學生的迷思概念以完成學童概念的改變。 關鍵詞:本體論、迷思概念、概念改變、酸鹼鹽概念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學生在學習某些特定的科學概念時,容易產生迷思概念,所以使得許多的學者相繼研究該如何才能使學生的概念發生轉變,因此概念改變的研究發展便開始興盛起來。Kuhn在1962年發表了「科學革命的結構」(structure of scienfific Revolutions)一書,書中提到:「科學概念的改變過程中,對於新、舊概念的轉換,就如同是進行革命一般」。此種的觀點由科學教育學者所引用,而成為概念改變研究的濫觴。 Posner, Strike, Hewson, Gertzog(1982)認為學習是一連串概念改變的過程,要探討學生如何學習,便需要探究學生的概念是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改變。Posner et al. 認為概念改變有兩種面向,一是同化 (assimilation),另一是順應 (accommodation)。同化發生在學生利用現有的概念來處理新的現象;順應則是指當學生現有的概念,不足以用來處理新的現象與問題時,這個時候就必須要取代或是重新整理他的中心思想,即是根本上的概念改變。順應若要發生,除了學習者本身要有意願(willing)外,還必須符合下述的四個重要條件:(一)對自己先前概念的不滿足(dissatisfaction)、(二)新概念是可理解的(intelligible)、(三)新概念是合理的(plausible)(四)新概念是豐富的(fruitful)。 本研究認為Posner等人的理論太過於合理化,沒有對概念的內涵本質加以考慮,因此,在作概念改變的相關研究時,似乎稍嫌不足。而Chi的本體論對於概念的本質的說明上,有一個明確的範圍定義,簡單分成物質、過程、與心智狀態三種本體樹,有助於將概念本身加以區別分類,因此可應用於概念研究時的前導分析。但是大多數的概念改變研究在這方面的著墨卻非常的少,因此本研究將以本體論的角度來看概念的改變。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應用Chi的本體論,以「國中階段酸鹼鹽概念」為例,將學童迷思概念與科學社群概念分屬於何種本體樹加以區別,進而思考應使用何種的教學策略,才有助於學童在概念上發生改變。 貳、相關文獻探討 一、國中階段的酸鹼鹽概念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教育部, 2003),「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在「改變與平衡」單元中,編列有酸、鹼、鹽課程。內容分別為:常見食物的酸鹼性、物質的酸鹼性、酸鹼指示劑、酸鹼中和、電解質與非電解質、酸鹼鹽的定義、酸鹼中和、pH 的定義等。 二、學生迷思概念的探查方法 在文獻中學者用以探查學生迷思概念的方法相當的多樣性,包括概念構圖(Novak, 1996);晤談(Nakhleh Samarapungavan, 1999);二階段診斷試題(Treagust, 1988)等。 姚錦棟(2002)根據國內外研究酸與鹼的文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