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下)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最重 要、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30 年代的德国,因其主要成员均为法兰克福大学 社会研究所成员而得名。其发展鼎盛时期为60 年代,70年代后逐渐衰退。 10.1 布洛赫乌托邦式的幻想艺术论 10.1.1 以“希望”范畴为核心的乌托邦哲学 布洛赫的《乌托邦精神》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他的乌托邦理想完全一致, 只是在预期一个可能实现而尚未实现的未采方面还不 够大胆。 完成于50年代中后期的巨著《希望的原理》,集 中研究人的最深刻的“希望”的内容与形式。 10.1.2 以“幻想”为核心的艺术理论 首先,布洛赫把艺术的本质同幻想、同对世界审 美的“超前显现”联系起来。 其次,布洛赫又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 提出艺术的幻想实质是劝白日梦的改造。 再次,布洛赫的艺术幻想论也体现在他的音乐理 论中。 10.1.3 对表现主义艺术的支持 在30年代,国际左翼阵线内曾就表现主义 艺术展开过一场论争。以卢卡契、库莱拉为首 的一批评论家对当时以表现主义为代表的先锋 派艺术展开了尖锐的批判;而布洛赫、布莱希 特等人则为表现主义作辩护,与卢卡契等展开 了旗帜鲜明的论争。 论争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第一,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 第二,表现主义是否有人民性。 第三,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与破坏性。 第四,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 10.2 布莱希特以理性为本的戏剧理论 10.2.1 具有鲜明无产阶级倾向的理性主义艺术观 布莱希特作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以 自己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针锋相对地倡导一 种具有鲜明无产阶级革命倾向的、以科学和理性 为基础的艺术观。 首先,他强调艺术必须与无产阶级共命 运,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倾向。 其次,他与非理性主义思潮相对抗,提出 以科学与理性为基础的新艺术观。 再次,他针对享乐主义的时尚,突出强调 艺术的教育功能。 10.2.2 以“间离化”为核心的史诗剧理论 “史诗剧”,意谓用史诗即叙事方法在戏剧舞台上 表现既有广度又有深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展示 其发展趋势。布莱希特创立史诗剧,是对从士多德到 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传统戏剧体系的根本性变 革,其最重要破,是以“叙事性”(或“史诗性”)取代了传 统戏剧的核心范畴“戏剧性”。 戏剧性是对传统戏剧诸审美特征如动作、冲突、 激变、激情、幻觉、共鸣等的综合概括,最核心的是 冲突与激情。而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则反其道而行 之,用以事件和理智为要素的叙事性取代了传统的戏 剧性,它主要不像传统戏剧那样通过冲发观众的激情、 共鸣以达到净化感情的目的,而是借助叙事、评判手 段使题材和事件经过“间离化”而引起观众惊愕,取得 理智的收获。 史诗剧的实验,是直接针对当时欧洲流行的“体 验型”传统戏剧演出的。所谓体验型戏剧,就是借助于 强烈的戏剧动作、冲突、激变等手段,制造艺术幻 觉,煽动观众激情,使之沉迷于戏剧情境之中,产生 情感共鸣体验。布莱希特创立史诗剧就是要用叙事方 法打破这种情感共鸣体验,恢复观众的理性思考和评 判力。 史诗剧的核心特征就是“间离化”(亦译“间离效果”、 “陌生化效果”等)。所谓间离化就是有意识地在演员与 所演的戏剧事件、角色之间,观众与所看演出的构件、 角色之间制造一种距离或障碍,使演员和观众都能跳 出单纯的情境幻觉、情感体验或共鸣,以“旁观者”的目 光审视剧中人物、事件,运用理智进行思考和评判, 获得对社会人生更深刻的认识。 10.2.3 关于现实主义的论争 布莱希特与卢卡契的分歧,不仅仅是对表现主义 的看法不同,更不仅仅是为他自己的戏剧受表现主义 影响作辩护,而主要是两人对现实主义的观点存在重 要分歧。 首先,关于现实主义的出发点。 其次,对现实主义的理解。 再次,关于现实主义表现的中心是事件还是人物的问 题。 又次,关于现实主义表现方法,即内容与形式关系问 题。 10.3 本雅明的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10.3.1 古典艺术的终结与现代艺术的费解 本雅明分析了现代社会与艺术的转型。他认为, 在工业革命前的“手工劳动关系”中,人际传播方式主 要是取决于时间性的叙说,所以“叙事性艺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