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研究第七章.ppt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歌研究第七章

* 第七章: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表现 诗人创造意境,离不开对于时间空间的把握和艺术设计。因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存在和动动。中国古代杰出的诗人们在创作中积累了时空设计的丰富的艺术经验。他们或将时分设对映,或将他们交糅错综,或使它们互相转换,或构筑主观感情色彩极浓郁的心理时空,从而创造出思想深、层次多,容量大、境界阔远的佳作。 时间和空间是任何文学作品都无法避开的永恒主题。由于时间、空间与人生紧密相联,所以,中国古人很少单独地、抽象地去说时空,他们笔下的时空,往往都是对人生的一种衬托。他们重点是在讲人生,人在天地之间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他们最关心的。诸如天地之广远、时间之无穷、人生之渺小、生命之短暂,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一个话题。 一、时间表现 时间表现在中国文人当中,有着非常悠久的传统和浓厚的积淀。一般文人习惯于由己观物,物我反照,在外物中感知生命的流逝,最后把生命和外物打通。这是它的一个基本方式。就其所用的意象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1、流水 流水是表现时间的最佳对象物。《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流水日夜不息,一去不返,正如时间的倏忽飘逝,一往不复; 第二,流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或细流涓涓,或奔腾汹涌,终至归入大海,正如人的生命行程,在经历了种种悲欢磨难之后,最后都要归于消亡。 东汉的孔融《论盛孝章书》中说:“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孔融进一步把流水和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 自从孔子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后,以流水喻时间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而它最后的旨归,无不落实到人生和生命。 阮籍《咏怀》其三十二: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李白《古风》:前水复后水,古今相续流。新人非旧人,年年桥上游。 李白《将近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2、落花 落花意象,最易于令人联想到青春的消逝、生命的殒落。初唐诗人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又作《白头吟》)是写花的名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就全诗来看,作者全力表现的是人对外物的关照以及由物反观自我而形成的一种人生感悟,其中渗透了极强烈的时间意识。从洛阳城东桃李花的飘落,联系到洛阳女子美好容颜的不能久持,又由洛阳女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的深长叹息,联想到松柏为薪、桑田成海这样一种古今变化,联想到从红颜子到白头翁这样一种人生改易,不禁悲从中来。落花,在这里既代表着美的殒落,又是引发人生悲慨的触媒,而从根本上说,落花就是时间的象征。整首诗以流美的笔触,明丽的诗境,表现青春少年的一种感伤,感伤中又暗寓着一种哲理。 3、悲秋 与落花相似,秋风、秋草,秋叶等与”秋“相关联的意象也常被用来表现时间的运行,以及人们对生命衰变的悲感。 中国古代有着很久远的悲秋传统,中国文人有着极为深厚的悲秋意识。 四季的自然物与人的生命有着一种异质同构性,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就好比四季,二者的外在形态有相似性,但人生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当人们在观照外物时发现了自身生命这种不可重复的事实之后,必然会产生一种悲哀,而这种悲哀在对秋的观照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最早是宋玉开了先河。《九辨》开篇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二、空间表现 大体说来,唐代诗人表现空间的时候,比较习惯于用“千里”、“万里”、“天地”、“乾坤”、“长空”、“沧海”等比较宏阔的词语,借以拉大时空的距离,扩大表现的领域,同时也提升诗的境界。如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中唐诗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沈德潜说:“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头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集》) 戴叔伦的家在金坛,他现在来到石头驿,其间的距离并不很远,何以非用“万里”不可?用“百里”行不行?如果一用“百里”,那个空间距离马上就大大缩小,诗的情感蕴含就大大缩小了。 再如杜牧《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明人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在于混淆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界限,其结果只能是对艺术品及其美学精伤害。杜特此诗,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物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