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清华简程寤校读
清華簡《程寤》校讀
(首發)
袁瑩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程寤》是今本《逸周書》的一篇,但早已亡佚,後人僅輯得寥寥數句,清華簡《程寤》的出土使這篇古文重見天日。清華簡《程寤》雖屬完璧,但由於簡文文辭古奧,很多地方難以卒讀。我們不揣谫陋,現試為疏證。
該篇簡文中有六種木名:“棘”、“梓”、“松”、“柏”、“棫”、“柞”,我們認為對這些木名涵義的正確理解,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簡文內容。
“棘”指有芒刺的草木,如《易·坎》:“係用徽纆,寘於叢棘。”“梓”是一種喬木,材質上選。《埤雅·釋木》:“今呼牡丹謂之華王,梓為木王,蓋木莫良於梓”。“松”、“柏”也是喬木,經常合稱,都是棟樑之材,常用於讚美之辭,如《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喬松,隰有遊龍”,《詩·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詩·商頌·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等。“棫”、“柞”屬於灌木,並且生有棘刺,一般用作取火之材,有時單獨使用,有時合稱,如《詩·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詩·大雅·旱麓》“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而且“棫”、“柞”常是人們拔除的對象,如《詩?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兌矣”,這說明“棫”、“柞”是比較低劣的樹。
可見,這六種木名,實際可分為兩類,“棘”與“棫”、“柞”為一類,都是低矮的灌木,可用作薪火之材,是樹木中低劣的品種;“梓”與“松”、“柏”為一類,都是高大的喬木,是樹木中尊貴的品種。從文獻中我們也能找到“松柏”、“棫柞”相對立的用例,如《詩?大雅?皇矣》“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所以我們認為簡文中“棘”、“棫”、“柞”比喻小人庸才,“梓”、“松”、“柏”比喻賢良善人。
下面我們在以上論述的基礎上,參考整理者和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下文簡稱讀書會)的意見,結合我們的看法,將要討論的簡文轉錄於下。除了需要討論和有疑問的字,釋文皆用寬式。
1、簡1-4:惟王元祀正月既生霸,大姒夢見商廷唯棘,廼小子發取周廷梓樹于厥間,化爲松柏棫柞。寤驚,告王。王弗敢占,詔太子發,俾靈名(祓?)。祝忻祓王,巫率祓大姒,宗丁祓太子發,幣告宗祊社稷,祈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烝,占于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命于皇上帝。
按:整理者和讀書會都沒有解釋“棫柞”的含義,他們似以為“松柏棫柞”都是好的東西。如果這樣理解的話,太姒所夢顯然是吉夢,為何又言太姒“寤驚”,“王弗敢占”呢?按照我們的理解,“松柏”與“棫柞”是對立的兩種事物,并不都是好的東西。正因為大姒夢中化為的是“松柏棫柞”,并不都是“松柏”這種美好的事物,所以太姒才會“寤驚”,王才會心有驚懼而不敢貿然占卜,而是舉行一系列祓除不祥的祭祀之後,才敢在明堂占卜。
2、簡4:興,曰:“發!汝敬聽吉夢。朋棘??梓〓,松〓柏副,棫?(包)柞〓(柞乍),化爲雘。
按:這段簡文頗為難懂,整理者認為有訛誤,這是極有可能的。整理者認為“梓”、“松”後的重文符號是誤加的,我們認為這一意見極有可能是正確的。同篇9號簡中“??〓戒”的“戒”字缺一重文符號,可見該篇的書手比較粗心,也說明該書手在“梓”、“松”後誤加重文符號是有可能的。整理者還認為“柞”後的重文符號也是誤加的,並且認為“?”應該放在“柞”的後面,讀為“覆”,簡文應是“棫柞覆”,我們認為這樣的改動稍有些大,恐不可從。我們認為讀書會將“?”讀為“包”的意見更好,“包”有叢生的意思,如《書·禹貢》:“草木漸包”,孔傳:“包,叢生。”“棫”與“柞”相類,那麼“柞〓”可能與“棫包”的意思相似。我們認為“柞〓”表示“柞乍”,“乍”讀為“作”,“作”有生的意思,如《詩·小雅·采薇》:“薇亦作止”,毛傳:“作,生也。”我們認為這句話應該釋讀為:“朋棘??梓,松柏副,棫包柞作,化為雘。”“棫包柞作”講的是棫叢生,柞生長,比喻庸人得志,和前面的“松柏副”相對。“朋棘??梓”的結果是,松柏這些良材被破開,棫柞這些薪火之材卻茂盛生長。至於“化為雘”,大概可以理解成“棫柞”被用作良材,塗以丹雘。“丹雘”本是應該塗在梓松柏一類棟樑之材上的,如《尚書·梓材》:“若作梓材,既勤樸斲,惟其塗丹雘。”“棫柞”本是用作薪火之材的,但是這裡“棫柞”卻被視為良木,并塗以丹雘。這樣理解,正與後文“樹因欲(容),不違材”相對應(該句的意思詳後文)。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段話是文王給太子發解釋吉夢,以樹為喻,來闡明朋比奸佞小人而拋棄賢良善人的後果,即賢良之材不被重用,而庸才卻受到重用。這正與殷商末年,紂王聽信婦言,殺害忠良,宠幸奸臣,重用小人的史實相對應,如《尚書·牧誓》“今商王惟婦言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姦宄于商邑。”
3、簡4-5:何警非朋?何戒非商?何用非樹?樹因欲(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