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 1期
佤族魔巴的社会功能变迁研究
— — 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为例
袁 娥
(云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云南 昆明 650091)
摘要:魔巴是佤族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是人神的中介。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的实例表
明,佤族社会在近 30年来,已经由以机械团结为纽带的社会向以有机团结为纽带的社会转变,而魔巴的社会功能也逐渐
由集多种功能为一体变为单一的宗教功能。由于魔巴在佤族社会发展中还在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一段较长的时间
里,还将继续存在。
关键词:佤族 ;魔巴;机械团结;有机团结;社会功能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691(2009)O1—oo27.-o5
巫是人类社会早期产生的世界性历史现象,被认为是 散村,从小马散到大马散约7公里的土路在雨季经常被洪
天地、人神的沟通者。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人类社会早 水冲垮或被泥石流阻断。所以,迄今为止大马散村依旧没
期,如果没有巫师和巫术存在 ,便不可能获得发展,重大 有专门从事客运的车辆。村民赶集、看病或走亲访友,若不
的民族祭祀,村庄事务的裁决,消除疾病祈望康宁,以及 能乘坐农用车就只能徒步行走。依山而建的大马散,由4
对自然、外界的抗争,对集体和个人行为之确定等,如果 个村民小组组成。村民的住房主要有干栏竹笆茅草房、干
没有巫师的参与和提供决策,都不可能有秩序、有组织、有 栏石棉瓦房和砖瓦房3种类型。村民依靠种植水稻、旱谷
意识地进行,也不可能求得有效的解决。”t【 )魔巴是佤族 提供 日常所需的主食 ;种植荞麦、小红米、包谷、高粱、小
社会中从事原始宗教祭祀的巫师 ,本文基于2008年 1月 麦、芭蕉等制作水酒或饲养畜禽。村民饲养的猪、牛、鸡、
和 8月两次对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大马散村的实 鸭、狗,或食用,或用来 “做鬼”(意为祭祀鬼神),或用于出
证调查,探讨魔巴的社会功能的变迁情况。 售贴补家用。截至2008年8月,大马散村共有 151户586
大马散村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 自治县勐卡 人,全部为自称 “阿瓦尔”的佤族。大马散现有魔巴19人,
镇马散村民委员会,位于西盟县的西北方,海拔约 1600 占全村人口总数的3%。
米,属亚热带气候。春秋两季多风,雨水多集中在每年农历
的5~l1月,有时长达月余。大马散村东接窝努寨,西南连 一 、 魔巴的产生及其性质
岳宋乡,西与缅甸的孔错村接壤,往东北可达娜妥坝(村民
称为 “100公里”)。大马散交通极其不便。从勐卡镇出发, 魔“巴”是拉枯语的译音,佤族称 奔“柴”,意为会念咒
通往大马散的弹石路只修到马散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小马 语的人,是佤族宗教活动的主持者。每个村寨都有魔巴,均
收稿日期:2oo8一l1--07
作者简介:袁 娥(1976~),女,彝族,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师,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为男性。魔巴在做鬼时,要先请会 占 卜的人(佤语称 “斯 型的机械团结型社区。其法律制度的特点是把凡是违反和
泊”)看鬼的方向,然后到斯泊所指的方向做鬼。当然 ,有 破坏集体意识的行为都视为犯罪,这些行为不是被视为对
些魔巴本身也是斯泊。斯泊可以是男性 ,也可以是女性。 特定个人的冒犯,而是被看作对整个村寨的威胁,因而罪
据佤族史料记载,佤族祖先自“司岗”出来后就有了魔 犯被视为集体的敌人。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不是基于理性的
巴,最早的魔巴是尼阿,教佤族拉了第一个木鼓。魔巴不是 考虑和权衡,而是出自道德义愤。惩罚的目的不是使越轨
世代相袭,而是由群众共同推举,经头人和魔巴们商议推 的人遵守社会规范,而是治愈越轨行为给集体意识和集体
选出来的,其条件是会做鬼、阅历深、群众公认。魔巴的成 情感带来的损害。这种具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惩罚以及表达
长有个过程:开始先听人 “做鬼”,并学习做 “小鬼”的咒语 强烈的集体激I青的各种仪式,都是通过魔巴所扮演的多个
和方法。学到了做 “小鬼”的技能后,先是自己做 ,然后再请 角色而得以体现。此外,魔巴通晓佤族的传说、历史、习俗
别人指教,经过一个时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