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归 “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
——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李辉
摘要:“宜居”是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普适追求,也应当是全世界城市化的根本追求。当前城市发展中
的问题,需要回归“宜居”城市导向。本文结合南京江北新区规划的实际案例和国内外专家的建议,从环
境、公共交通、服务设施、就业、人文五个方面探讨了 “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为建立科学、系统
的“宜居”城市规划方法和体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宜居城市 城乡规划 策略 南京江北新区
1 研究背景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吟出的这句经典诗
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也指出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奥秘。在全世界超过 50%
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的今天,“诗意的栖居”也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美好追求。但是现实
并非如此完美,世界各地尤其是发展中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人口老
龄化、贫富悬殊、城市服务滞后、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城市病”的存在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我们
必须以“诗意的栖居”为根本追求回归“宜居”城市,才有可能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的城市发展之道。
本文结合南京江北新区规划的实际案例,探讨了回归“宜居”导向的城市规划策略,
从规划编制技术的角度阐释了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试图把握“宜居”导向城市规划的
核心要素,从而为建立完整的“宜居”城市规划方法和体系打下一定的基础。
2 为何要回归 “宜居”城市
2.1 历史的 “宜居”:城市发展的普适追求
“宜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无论中外均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甚至是深藏在文化基
因当中。中国的古人强调“天人合一”,这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思想,可以认为
是中国宜居城市理论的最初起源,而绵延千年的中国城镇、建筑与园林无一不是这一思想的
实践。西方文明对于“宜居”城市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许多
古代思想家,他们从哲学和思想的高度持续探求着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城市形态。
近代工业化以来,对“宜居”城市的研究则起源于对城市发展模式和人类居住环境的
研究。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念引导了田园都市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城市规划
[1]
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居住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得到确立。 1960 年代简·雅
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论著中,对城市的宜居性提出质疑,呼吁创建更适宜人类居
住的城市。在1996 年第二届联合国人居大会上,改善人类栖息地被当作联合国新时期的关
键使命,建设宜居城市成为促进全球人类共同发展的理想与纽带。在我国,1993 年吴良镛、
周干峙等人提出了以建设“宜人的住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科学”,为我国宜居城市研究
和实践推进打下了科学基础。[2]
尽管宜居城市的定义和评价标准尚未得到统一,但是任致远先生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总
结,他认为:“宜居城市,就是要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为适宜人们生活居住的城市,感觉到城
[3]
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家园和乐土。” 正如先哲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
城市;为了活的更好,居留于城市”,“宜居”是古今中外城市发展的普适追求,也应当是全
世界城市化的根本追求。
2.2 渐逝的 “宜居”:城乡规划的转型引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实,人们为了更美好的生活聚
居于城市,但是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却并不都美好。当世界经济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回顾世界
城市发展中遇到过问题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城市有重大参考价值。周晔、郭春丽等对此进行了
总结,认为主要问题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城市发展面临人口密度增高、“热岛效应”加剧、
非工业污染等生态新问题;城市发展空间差距加大,引发社会经济问题;不同地区和部门政
策之间的规划协调问题;城市主导产业单一,产业发展缺乏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带动。[4]
虽然上述四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城市,但也基本能够反映当前我国城镇
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而这些问题都指向了渐渐消逝的城市“宜居”性。2008 年施行的《城
乡规划法》开篇即指出城乡规划应当发挥“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