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

慈善组织公信力财务解读一、公信力概述 公信包括“公”和“信”两方面的内涵。所谓“公”是指社会公众,而“信”则是指因信任而产认同和服从的心理感受。公信力是指组织获取社会公众信赖的能力,属于主体的一种心理认知现象,涉及的是公众与组织之间的信任关系,体现组织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公信力是在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一种信任资源,是一种无形资源和软实力,具有非均衡性、非对称性等特征。公信力主体双方具在信息的拥有量、影响力上的非均衡性往往使得信任方处于不利地位,从而产生信任建立过程和破坏过程的非对称性。公益性成为慈善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公信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组织运作理念。扶贫济困、救灾助孤、恪尽职守,诚实守信,高度负责,推动社会服务,依法行善等组织运作理念是创建公信力的根本动力。公信力可通过组织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科学进行项目决策,充分调动公共资源,不弄虚作假,不欺骗隐瞒,组织则具有公信力。组织管理制度是慈善组织公信力形成的保障。包括公开信息、开放程序、建设问责机制、健全具有自律、互律与他律共生的社会约束机制、完善监督评估体系等。慈善组织的公益性决定了慈善组织公信力内容的多维性:主要包括信息的披露、法律和政策的遵守、理事会的职责、组织机构的效能和使命的公益性保障、募捐伦理、利益冲突的避免和解决、社会资源的管理等。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可分为机构公信力、能力公信力和财务公信力三部分。机构公信力主要体现慈善组织体制理顺、制度建设、工作规则与标准的制订、运行机制构建等方面的效能。机构公信力的培育有助于社会公众了解慈善组织的性质与服务理念,树立良好的公益形象。能力公信力是组织实施公益项目的计划、实施、监管、评估的效能,包括组织的决策能力、资源动员和管理能力、行动能力、社会互动能力和控制变化的能力等。必要的设施、充足的经费、流通的信息、高效的管理、廉洁的领导、敬业的员工及专业的素质等是能力公信力实现的保障。能力公信力的建设有利于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提高公益服务的效益与效率。财务公信力是公信力建设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合理筹措和运用慈善资源、科学进行慈善项目的论证与规划、完善慈善资财的管理制度、选择适当的会计方法、及时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等。 二、慈善组织财务公信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内部治理的合理度 治理结构是在组织内部合理分配权力使组织内部各机构权责分明而形成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慈善组织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效配置的制度安排。慈善组织法人组织使命与服务宗旨的体现是组织治理的核心。与营利组织相比,慈善组织属于外部资源依赖型组织,其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企业、个人的捐赠及国际组织的救济等,内部治理结构模式选择具有较强的外在约束性。捐赠者一旦捐赠完成即对慈善捐财产失去了事实上的控制管理权。慈善组织作为受赠人享有一定范围内的剩余控制权。慈善组织利益归属上的复杂性以及所涉及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导致慈善组织财产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分离而形成所有者缺位。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剩余收益没有明确的享有主体,理事会作为决策层对管理层缺乏制约力,管理层有可能利用组织的产权缺陷来谋取一己私利,损害包括捐赠者和受益对象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导致公信力的缺失。由于慈善组织治理结构中的利益相关者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更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实现有赖于控制着捐赠财产的慈善组织完全履行其义务。而理事会作为一种“虚拟”代理人,难以融入利益相关者角色,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公募慈善组织不断派生出的依附性和官僚性加重了决策过程的家长制色彩,公募慈善组织财产所有权主体由政府部门代为行使,理事长由行政管理机关任命,难以形成对理事长权力的制衡,致使组织滋生“内部人控制”现象。非公募基金会由于设立人一般为捐赠者,捐赠者可能凌驾于治理结构之上,盗用慈善组织的名义,为自己谋取利益,甚至有可能背离组织的使命与目标,更无法满足实际受益对象的需求,难以体现其公益服务的宗旨。 (二)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信息公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弊端,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性的重要方面。在非营利治理模式下,捐赠者一旦完成捐赠行为,就与已捐赠的资财脱离关系。捐赠者不能干涉慈善组织的具体运作,但对所捐赠的资财保留有一定的监督权和知情权。慈善组织必须按照捐赠者的意旨来管理和分配受赠财产,并履行向捐赠者报告捐赠资财的动态变化的义务。实际受益对象基于其社会成员身份和特有的弱势地位,具有捐赠资财的剩余索取权。慈善组织在甄选和审核实际受益对象的过程中,有义务保持较高的信息透明度,以保障受益对象的充分知情权。合法有效的慈善捐赠通常可以享受政府相应的税收优惠。慈善捐赠税收扣除的本质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减让,社会公众作为纳税人也付出了相应的经济代价。慈善组织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向所在地政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