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桩基静载试验自平衡法
桩基静载试验自平衡法
xxxxx发电厂桩基静载试验
(自平衡法)
测试报告
1、概述
1.1工程概况
据现场勘察成果反映,该场地上部黄土具有湿陷性,属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90)中要求,对Ⅲ级自重湿陷性场地,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湿陷性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采用常规的桩基形式,由于湿陷性造成的负摩阻力,要满足设计要求,势必要增加一定的桩长,给施工带来困难。经论证,认为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取得最佳效果和经济效益,首先应消除该场区的湿陷性。所以在地基处理试验中,采用天然与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和先进行孔内深层强夯素土桩后再进行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的组合桩型进行对比试验。根据国家规范和有关规定,受xxxx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由东南大学对其中4根试桩采用自平衡法,结合桩身内力测试进行基桩静载荷试验。
试桩的尺寸、编号及平面位置由勘测设计院和东南大学共同确定。
单桩试验预估加载值为单桩设计承载力的两倍,工程试桩有关参数见表1-1。
表1-1试桩参数一览表
试桩编号 桩身直径(mm) 扩底直径(mm) 设计桩长(m) 持力层 预估加载值(kN) 荷载箱距桩端距离(m) 试验方法
S7 1000 1400 20m 细砂层 10000×2 1.8 自平衡法、内力测试
S8 1000 1800 20m 细砂层 3000×2,2000×2 0,1.8 自平衡法、内力测试
S12 1200 无扩底 20m 细砂层 5000×2 0 自平衡法
S13 1200 无扩底 20m 细砂层 5000×2 0 自平衡法、内力测试
1.2地质条件
1.2.1地形地貌
厂址位于风陵渡以西1.0Km,地处三门峡盆地西北端,中条山为中高山区,相对高差一千余米,最高峰为雪花山,海拔1993.6m,最低处为黄河海拔302m。焦芦厂址地貌上属黄河II级阶地。
区内河流除黄河外,均为季节性河沟。从中条山发育的数条沟涧,由东向西呈树枝排列。
根据气象站资料,厂址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0.31m。
1.2.2地层
测区老地层出露不全,主要有太古界(Ar)、震旦系(Z)、寒武系()、奥陶系(O)、第三系(N)及第四系(Q)地层,分布不均,现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太古界涑水杂岩(Ars),为一套遭受强烈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的副变质片麻岩系,岩性以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主,仅在中条山区出露。总厚度1500m左右。
2)上元古界震旦系(Z),岩性主要为石英岩、石英状砂岩、灰绿色、紫红色砂页岩及灰白色硅质灰岩。分布于中条山区,出露厚度大于750m。
3)古生界寒武系(),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及紫红色页岩,分布于中条山东部,出露厚度大于800m。
4)古生界奥陶系(O),主要为青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薄层状灰岩与泥质白云岩互层,分布于中条山东部,出露厚度大于60~80m。
5)新生界地层结构复杂,厚度很大,据物探资料,在虞乡一带最大厚度5000~6000m,各地质时代的地层,在不同地貌单元,岩性、岩相、成因类型均有较大差异:
a)上新统(N2)
岩性主要为深红色及棕红,紫红色粘土,含钙质结核和铁锰质薄膜,局部半胶结。中下部泥岩、中粗砂岩。出露厚度5~35m。
b)下更新统(Q1)
主要出露于黄土台地沟谷中及黄河沿岸的太安村至马头岩一带。属河湖相沉积地层。分上、下两段,与下伏地层(N)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c)中更新统(Q2)
该层出露较广,在沟谷中多能见到,成因多为洪、冲积相,与下伏地层(Q1)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多为褐色,红黄色粉质粘土,粉土互层夹棕红色密集的古土壤7~12层,一般厚0.5~2.5m,含钙质结核及结核层,一般厚0.3~0.5m,并夹砂砾石透镜体。底部多为中粗砂,砂砾石层。
d)上更新统(Q3)
该层分布广泛,成因较多。部分地段呈披盖式覆于中更新统或下更新统之上,中条山前一带,多为坡洪积物,岩性主要为黄白、褐黄,土黄色粉土,结构疏松,易碎,具有大孔隙。在黄河二、三阶地上系冲积物,为淡黄,浅褐色粉土,底部夹有粉细砂,中细砂层。厚度10~30m。
e)全新统(Q4)
该层分布于黄河一级阶地、河漫滩及较大的沟谷底部,以现代冲积的粉细砂为主,沟涧底部为砂砾石、卵石,砾卵石成分与上游基岩山区的岩性相同。厚5~10m。
1.2.3工程地质条件
厂址位置属灵宝盆地北部边缘,中条山南麓的黄河III级阶地上。厂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厂址区地面标高366.2~371.3m。整个厂址区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