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PDF

前言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前言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

前 言 地貌学为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地理专业的主干课 程之一。本书是在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地貌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学习 和吸收了国内外许多著名地貌学教材的优点,以及地貌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编 写而成的。本书力求在体系上、内容上有所创新,除反映科学性与系统性外, 要更能体现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的特色。 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课程教材应有什么特色?我国著名的地貌学家曾昭 璇教授于1983年在广州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貌学教学研究会上,曾提 出了要在 “浅”、“广”、“新”三个方面下功夫的意见。所谓“浅”是要 易懂,写得深入浅出,过深难懂的内容不宜编入。如果教材过于深奥,学生 难以接受,会造成教与学方面的一定困难。 “广”即教材内容要广泛一些, 地貌学的主要方面都应该提及。高师地理系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中学地理教 师,他们只有具备广博的地貌学基本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带领学生进行地貌 野外考察,开展乡土地貌调查,编写乡土教材。另外,又因地貌学课程要为 学习地理学专业其他后行课程打好基础,也必须要有全面、系统的地貌知识。 “新”是因为教育要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不以新的知 识、新的观点去充实教材,就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所以,编写教材就 要求把最新的科研成果编进去。 此外,地貌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结合较密切的学科。地貌学在生产实践 中的应用很广,国民经济的很多部门都对地貌学提出了要求,或者在自己的 生产实践中广泛地应用了地貌学的知识。为了贯彻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建设,本书在内容上增加了应用地貌知识。 本书是否能做到以上要求,还未敢肯定。但是,我们是力求按这方面要 求去编写的,以便能适合高师地貌学课程教学之用。当然,本书也可以作为 综合大学地理系各专业和地质、农林、交通、水利、测绘等院校非地理系科 的学生学习地貌学课程的教材和参考书;还可供有关科研、生产单位工作者 们参考。为了满足以上各方面在地貌学教学与工作中的需要,本书在编写时 注意尽量使内容广泛一些,这样一来势必要增加教材分量。 由于目前高校地貌学课程教学的时数仅有60~90学时,故不能多讲,而 本教材分量较多,为便于教学,我们在书中筛选出一部分章节 (用楷体字型 排印者),供教师选择,可不作课堂讲授的内容,仅供学生课外阅读时参考, 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本书由吴正主编。全书共分11章,各章的编写人为:第一章:莫仲达、 吴正;第二章:黄少敏、王为;第三章:黄少敏;第四章:黄少敏、吴正; 第五章:黄少敏、莫仲达;第六章:吴正;第七章:吴正;第八章:丘世钧; 第九章:吴正、莫仲达、黄山;第十章:莫仲达;第十一章:黄少敏。最后 由吴正、黄少敏负责全书的统稿和定稿。 书稿完成后,承谭惠忠高级工程师和黄清玲同志帮助打印全部稿件。书 中插图由谭颂红同志协助清绘。封面彩照由同窗好友杨逸畴教授拍摄并提 供。承蒙曾昭璇教授和李春初教授在百忙中认真审阅全书,提出宝贵意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本书得以出版,当然尤要感谢广东省高教厅把它列 为 “广东省高等学校‘九五’规划重点教材”,并给予编写经费资助;要感 谢广东高教出版社对本书出版惠予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王亚芳同志为本书的 编缉、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 本书由集体编写,虽经统稿,但错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 评指正。 吴正 戊寅年 (1998)盛夏 写于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寓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 (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 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 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 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