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创新理论与实践上
机械创新与实践第一讲主讲:施小明 第一章 引言 一 创造漫话 一) 什么是创造 创造活动的特征 创造的主体性 创造的新颖性 创造的价值性 二) 什么是创新 第一章 引言 二 创新与社会发展 一)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二) 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 技术引进 自主技术开发 第一章 引言 三 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新世纪教育的特点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创造力 加强创造实践 三)创新者的素质 才智因素是创新的基础 非才智因素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智力的本质: ——观察力 ——记忆力 ——想象力 ——思维力 第二章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一 21世纪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柔性化:是工艺装备与工艺线路能适应于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 灵捷化:是生产力推向市场准备时间为最短,使工厂灵活转向。 智能化: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动化的新发展和延伸。 信息化:制造业将是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组织方式的全新制造业。 第二章 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二 适应制造业发展的工程教育与实训趋势 应用为本,注重实践 创新之上,变化是永恒的主题 以人为本,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 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应用 第三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机制研究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是人才培养和建设的需要 是高校蓬勃发展的需要 是高校决定了培养创新人才的地位和职能 第三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机制研究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的指导思想 注重个性发展指导思想 大学生成才指导思想 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指导思想 实践性指导思想 进步性指导思想 第三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机制研究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与途径 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创新大学生人才评价与激励体系 实现教学“中心”地位的转移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科技活动体系、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 一 思维及思维的类型 一)思维的定义与特性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思维的多层性 思维的自觉性与创造性 二)思维的类型 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 动态思维与有序思维 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 二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一)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 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过程 酝酿准备阶段 潜心加工阶段 顿悟阶段(案例:释迦牟尼立地成佛 ;迪卡尔坐标与蜘蛛网) 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激发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问题意识 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灵感、闪念的记录 第五章 创造原理 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凡新事物的产生,必定有一个原始的起点,或者说是本原,也必定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霍金的“大爆炸理论(假说)”认为,在远古。宇宙只是一个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所有的一切都集中在一个点上,大爆炸发生瞬间,时间得以开始,日月星辰构成成的空间财灿烂于世,这就是宇宙的原极,宇宙的始端。 从事物的本源出发所进行思维创新,就是原极思维创新。 “解铃还须系铃人”讲的就是从源头解决问题的道理 第五章 创造原理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一)挖掘深化创造原理 洗衣机的更新换代: 原始洗衣机:单筒转轮 →双筒洗衣机 →套筒全自动、滚筒全自动洗衣机 →个性化迷你型洗衣机 第五章 创造原理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一)挖掘深化创造原理 汽车发动机的演变及燃气的变化 汽油和柴油 天然气 氢气 水燃料 液态空气 混合动力 第五章 创造原理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二)继承借鉴创造原理 继承创造原理 继承近于模仿,但并不是简单的原无重显。 我们机械设计能力来源于机械原理和实践;也得益于生活中的体会 桥梁设计 A、跨梁式:南京长江大桥(继承古代拱型桥) B、牵引式:杨浦大桥(继承了山区峡谷河川上的铁索桥) C、混合式:杭州湾大桥 第五章 创造原理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二)继承借鉴创造原理 借鉴创造原理 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 电子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用晶体管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以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取代了晶体管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5.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 第五章 创造原理一、原极思维创造原理 三)增减、扩缩创造原理 加法:如复式眼镜(近视+老花)、多功能打火机、手机(功能多样化)、计算机软件的功能集成。 减法:汽车轻量化、中天藤三郎的圆珠笔改造、随身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