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共生物化学成分与生物特性研究.docVIP

五种共生物化学成分与生物特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种共生物化学成分与生物特性研究.doc

  五种共生物化学成分与生物特性研究 第一章文献综述 共生(symbiosis)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密切的相互联系,由德国人 Antonde Bary 在19 世纪最早提出(戈惠明和谭仁祥 2009)。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共生现象,如冬虫夏草、根瘤菌、动物肠道微生物等。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存在共生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生双方会因为其中一方的基因改变所造成的行为变化而引起连锁改变,从而进行适应性的协同进化(Feinberg et al. 1999)。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共生生物的利弊关系可将共生关系分为:寄生共生、互利共生、竞争共生、偏利共生和偏害共生;按照个体大小可分为宿主和共生体,宿主(host)指共生关系中较大的成员,较小者则称为共生体(symbiont) (戈惠明和谭仁祥 2009)。我们将参与共生的且共生关系为互利共生的微生物称为共生菌。根据共生菌的宿主不同可以分为植物内生菌、昆虫共生菌、动物共生菌和其他共生菌。在共生菌和宿主的互利共生关系中,宿主可以给共生菌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和养分等,共生菌可以提供给宿主一些特殊的次生代谢产物,以提高宿主的生长和抗逆境能力等。共生菌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共生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我们了解共生菌的生物学本质及其生态学作用(邹文欣和谭仁祥 2001)。松树线虫(pine atode)曾被认为是造成松树枯萎病的唯一病因,随着研究深入,松树线虫的共生菌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表明有共生菌存在的线虫更容易感染松树,对松树的伤害也越大。感染日本黑松的线虫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的共生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GcM5-1A 发酵产生的两个环二肽对日本黑松悬浮细胞和组培幼苗均有较强的毒性(Guo et al. 2007)。共生菌在与宿主的长期共同进化中,往往具有比较特殊的生理代谢途径。共生系统中次生代谢产物产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共生菌可产生与宿主相同或者相似的化合物,如从短叶红豆杉 Taxus brevifolia 中分离得到一株内生真菌可以发酵产生紫杉醇(Stierle et al. 1993);二是可以将宿主的次生代谢产物作为前体产生新的次生代谢产物;三是宿主可以将共生菌作为诱导因子产生出新的活性物质。这就提示我们共生菌是获得新的活性产物及新药开发的潜在资源。 综上所述,共生菌的生境特殊性决定了其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有多方面的应用潜力,是潜力巨大、尚待开发的微生物新资源。关于共生菌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的文献数以千计,在此,我们对其中的生物碱部分进行了综述。 1.1 共生真菌中的生物碱成分 1.1.1吲哚生物碱 吲哚生物碱是共生真菌次生代谢成分中数量最多的生物碱,而且活性多样,往往具有抗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杀虫、促进植物生长等生物活性。 1.2 论文设计思想 1.2.1 选题背景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中的某一段时期或全部生活在植物组织内,对植物组织没有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大多数对宿主植物是有益的(Strobel2002)。植物内生菌与宿主植物的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生理代谢途径,可以产生结构新颖的活性化合物,这些活性化合物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的药物资源宝库,而且在植物-内生菌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为生物农药的开发提供新的资源。近年来关于植物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日益增多,但内生菌的多样性决定了还有很多活性内生菌仍待开发,因此研究内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仍将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昆虫与微生物的共生是普遍现象(薛宝燕等 2004)。共生菌与昆虫是密切的共生关系,昆虫可以为共生菌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共生菌则可以为昆虫提供食物中的重要营养物质或帮助昆虫入侵植物,而维系这些功能的是共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共生菌的化学成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共生菌-昆虫-植物生态系统,而且在植物保护和抗虫植物选育方面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转化以其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可重复利用、区域选择性强和立体选择性高等优点被誉为绿色化学(Feng et al. 2010; elia azedarach Linn)为楝科(Meliaceae)楝属(Melia)落叶乔木植物,别名有森树、金铃子、苦苓、翠树、楝树、图儿夹矮、紫花树等,是重要的材用植物和药物植物。苦楝的根皮、叶子、花和果实都可以作为中药材,可用于治疗蛔虫病、钩虫、疥癣瘙痒等,有天然杀虫剂之美誉。苦楝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流域以南,在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较为广泛,印度、巴基斯坦和缅甸也有分布。关于苦楝内生真菌的研究才刚起步,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为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其二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