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用16S rDNA 克隆文库法分析患病刺参幼苗的菌群结构.PDF

用16S rDNA 克隆文库法分析患病刺参幼苗的菌群结构.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用16S rDNA 克隆文库法分析患病刺参幼苗的菌群结构

第29卷第3期 大 连 海 洋 大 学 学 报 Vol郾29 No郾3 20 14 年6 月 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 June2 0 14 DOI:10郾3969/ J郾ISSN郾2095-1388郾2014郾03郾001 文章编号:2095-1388(2014)03-0205-07 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分析患病 刺参幼苗的菌群结构 王轶南, 王俊杰, 王姣姣, 刘志敏, 于卓, 丁君,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 农业部北方海水增养殖重点实验室, 辽宁 大连 116023) 摘要:采用16S rDNA克隆文库法对某刺参养殖场患病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幼苗 (体长为3~5 cm) 表皮的菌群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化皮参苗病灶组织和未明显化皮参苗表皮菌群均由酌-变形菌纲、 茁-变形菌纲和琢-变形菌纲组成, 优势菌为酌-变形菌纲, 主要包括志贺氏菌Shigella sp郾 、 不动杆菌Acineto鄄 bacter sp郾 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郾 ; 化皮参苗病灶组织中志贺氏菌、 不动杆菌和假单胞菌比例分别为 49%、 17%和5%, 未明显化皮参苗表皮中3类菌的比例分别为20%、 26%、 9%。 将该养殖场育苗池海水 作为对照并进行菌群结构分析, 结果显示, 水中菌群同样由酌-变形菌纲、 茁-变形菌纲和琢-变形菌纲组 成, 优势菌也为酌-变形菌纲, 主要包含弧菌Vibrio sp郾 (75%) 与志贺氏菌 (12%)。 此外, 对化皮参苗病 灶处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得到一株优势菌, 经16S rDNA初步鉴定为弧菌。 研究表明, 采用16S rDNA克隆 文库法所得结果与传统的病原分离培养法存在差异。 关键词:刺参; 化皮; 菌落结构; 16S rDNA克隆文库 中图分类号: S947郾9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志码: A 摇 摇 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 病害是目前限制刺 的室内越冬池塘和室外池塘中分离出具有致病力的 [1-2] 参养殖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 。 刺参的化皮 6种弧菌。 病又称 “腐皮综合症冶 “烂皮病冶 等, 该病发病 刺参病原菌的多样化表明, 病原菌为条件致病 快, 一旦发病很快就会蔓延全池, 死亡率高达 菌, 在不同病例中由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引起刺参 90%以上, 且幼参的感染率、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发病的细菌也不同。 另一方面, 传统的细菌分离培 于成参。 现有研究表明, 细菌是刺参疾病的主要病 养方法对于病原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培养条 原, 并且同一病症往往存在多种病原, 弧菌 Vibrio 件的差异可能导致不同的分离结果, 培养条件的不 sp郾 、 气单胞菌 Aeromonas sp郾 、 假交替单胞菌 足甚至可能造成真正病原菌的丢失。 借助不依赖分 Pseudoalteromonas sp郾 、 希瓦氏菌Shewanella sp郾 等 离培养的分子技术, 可为病原研究提供新的依 [3-8] [3] [9] 都可导致刺参患病 。 杨嘉龙等 认为, 溶藻弧 据 。 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法是分子生态学研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