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治淮及传统治水之道的重新思考.doc
对治淮及传统治水之道的重新思考|第1
(一)任重道远日前读过两篇讲水话题的文章,引发笔者对水问题的思考。读过《人民日报》登载过对钱正英院士访谈的《要重新认识黄河》,我想,现在不仅对干旱缺水的黄河要重新认识,对水丰雨足的长江、珠江亦有重新认识的必要,其“水多洪涝、水少干旱、水脏破坏水环境生态”的“三水问题”正愈演愈烈。尤要重新认识的还有我们的水利工作。读过《经济日报》的《淮河,你到底怎么了?》让我深知治水艰难之余,想到人类治水本应以人水和谐共生为目的,而不该相反。犹记我们这代人几时传唱过的一支歌:“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英雄的淮河人民战胜了千年的水灾……”。这是在建国之初的战天斗地中,首战治淮告捷,举国欢腾。……如今半个世纪过去,虽然我们前仆后继,倾尽全力,而且战绩辉煌,但当年那支歌中祝愿的:“淮河人民永远幸福”却至今未能如愿达成,今日居住在淮河两岸低洼地上的几百万人仍常受洪涝之苦,其中居住在行蓄洪区的,遭三五年一遇的洪水就的得“舍小家、为大家”,让家居田园毁于洪水;居于非行蓄洪区易涝洼地的,更常未洪先涝、洪退涝存,遭淹更久、更常。淮河低洼地区人民的艰难困苦令人揪心,为了让他们也“永远幸福”,我们的水利工作尚任重而道远。(二)十字路口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水利建设成就有目共睹。是水利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今日才有了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力量;才能在水旱灾患连年不断之中仍搞得好经济建设;也才有今天改天换地的河山新貌。但亦无庸讳言,经几十年艰苦治水之后,华夏大地的人水关系没有缓和协调,反而变得紧张对抗。现在不仅历史上多灾多难的黄河、淮河“三水问题”严重,连素称“益河”的长江和珠江亦难乐观。长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水灾几乎年年不断,1998年流域性大洪水更让人惊心动魄,连国家最高领导人都轮番上堤指挥防洪抢险。珠江集三江之水汇流广东,如今在这个向称“连空气都拧得出水来”的省份,许多地方却频频亮起缺水红灯,在洪涝威胁有增无减同时,又频现汛期无汛、主航道水浅堵船、塘库露底、禾田干裂的水荒旱象,连广州、深圳等傍在珠江口的城市亦同北京、天津、唐山等旱区城市一样,成为全国重点缺水城市,可见珠江的“三水问题”其实不轻。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地浩浩荡荡,今日却因沿黄引水不止,使乳汁被榨干的母亲河,到了连维持河流生命最低流量都难保的地步,悬河更悬和枯水断流成为黄河五十年安澜苦涩的注脚。淮河今年是相隔十一年后又发大水,又逼使蒙洼等地几十万人民再一次舍家弃产逃居堤上……。总而言之,几十年治水结果,喜中有忧。各大流域大大加强了对洪水和水资源控制和支配同时,人水关系都变得紧张对抗,“三水问题”有增无减,水环境、水生态总体上呈不断恶化的趋势。笔者认为,导致我国“三水问题”日趋严重,除有自然、气候变化和人口压力增加等外部因素外,水利工作未能顺应外部环境变化,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脱节则是水利工作本身的原因。如前所述,水利部门为治水已竭尽全力,“三水问题”突出不在于水利人不够努力。恰恰相反,现实中如黄河引水般努力过头的水利开发屡见不鲜。可以说,是人类对水土资源过度而无序的开发利用,才造成了人水难容的生态破坏,才成为今日河川断流、江河淤积泛滥、湖泊萎缩、湿地破坏、水质恶化、水旱灾患频繁的主要原因。“三水问题”增加,主要在于我们的治水努力中有不当而非不够,在于我们沿袭的传统治水之道未及与时俱进。传统治水之道源自古代农业社会开渠引水、筑埂围田的农耕水利,非堵即疏。进入工业社会后,靠科学技术力量帮助,人类治水成为可以“喝令河水让路”,可以征伐自然、大规模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程水利。人类几千年来,一直以大大小小的工程施行强制治水,力图让山川河流听命于人,力图营造并护卫自己立命安身的生息家园。然而时至今日,我们非但未能如驯养野生牛羊成为家禽一样,把自然之水调教成俯首向人的载舟之水,反而更多是越加压越反弹,越加工程控制越把柔性之水驱逼成势凶力猛的覆舟之水。人水相逼,屡见不鲜。……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已剧增。单我国50多年来,人口就从4.7亿猛增到近13亿,翻了一番还多。今日“地球村”已越来越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负荷,已陷入了包括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等日渐深刻的生态危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在寻求可持续发展中,已开始醒觉向来只以人为中心,采取掠夺自然、耗费资源的发展方式无异于自戕,从而已自觉不自觉地由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此其时,向来只以人对水的控制利用为目的的传统治水之道,亦走到了不改变就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下面道理显而易见:当一个地域(流域)人口数量尚少时,人类以谋自身生存发展而开发水土利用,虽然会破坏自然生态,是“反自然”的行为,但却是天然合理的。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活动指南(2021年版)文字版.docx
- tc helicon voicelive人声效果器中文说明书.pdf
-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docx VIP
- 京东集团员工手册-京东.docx
- 2024年江苏省政府采购专家库题库.docx VIP
- 电力安装三方合同协议书.docx
- 2025年汉江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pptx
-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应用技术标准.pdf
-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大单元整体学历案教案 教学设计附作业设计(基于新课标教学评一致性).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