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第一轮复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xiugai
〓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变迁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探究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异同。 (学法指导:比较也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完成对两国改革的比较)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 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 (2008徐州)(10分)没有创新,就没有活力。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的发展都做过有益的探索。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间也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宝贵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 材料二: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现代分册》 材料三: ①1922年,苏俄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 ②罗斯福总统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1)从图①可以判断出,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根据材料一说出上述政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2)结合材料二说出罗斯福新政有什么特点? (3)结合材料二观察图②,试猜想一下,罗斯福总统会与美国农民说些什么? (4)以上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成功改革,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2003.上海)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A 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 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 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 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008江苏)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 为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③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④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④ B B 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 A.当时的社会性质 B.打破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需要 C.消除农民不满情绪的需要 D.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 D (2008·广东卷)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 ②沙皇村→儿童村 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内 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以上地名变更的先后顺序是 ( )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 A (2009·珠海模拟)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③新经济政策 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B 中考链接 * * 末 代 沙 皇 全 家 照 列宁与俄国十月革命 沙皇俄国 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俄罗斯联邦共和国 列宁的探索 保卫政权时期 巩固政权 恢复国民经济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探索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斯大林模式 单元知识结构 五、六十年代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八十年代的戈尔巴乔夫改革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联解体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基础知识落实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叫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它是苏维埃政府在战争条件下,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一些临时性政策。 概念 背景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苏俄 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叛乱——三年内战 目的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直接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 主观目的: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