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教育观念差异渊源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教育观念差异渊源分析

中西教育观念差异的渊源分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文酷网 作者: 热度143票 浏览67次 【共0条评论】【我要评论】 时间:2011年1月26日 17:23 一. 中西方教育思想发源时期的比较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古代希腊的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是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对以后两千多年西方(主要是以欧美为主体)教育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后世发展了的许多重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古希腊三哲的思想中找到最初的痕迹。从生至死,三位哲人共经历147年。几乎与此同期,中国古代出现三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墨子、孟子,孑L孟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以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华民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孔子(前551~前479)、墨子(前490~403)、孟子(前372~前289),三位哲人共经历262年,比希腊三位哲人从生到死多115年,在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下,115年不算长久。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学无常师”, 听过哲学家德蒙(Demon)和阿那克萨哥拉(Anaxagoras)的讲学,还有阿尔克劳(Archelaus)、普罗泰戈拉的讲学,还听过诗歌和音乐教师的讲演。苏格拉底曾三次奉命从军,入选为五百人会议成员。他一生的主要事业是探讨伦理哲学和从事公众教育,当时没有学校,没有教科书,他以在各种场合进行演讲、交谈为主要教育活动形式。 柏拉图在苏格拉底门下受教八年,是苏格拉底得意门生。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在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学园学习达二十年。他们三人都是师生关系,在继承老师的思想之上,既是一脉相传的,也有自己独立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孔子从师过许多老师,做过管仓库和管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开始私人讲学,长达四十余年,弟子多达三千余人,一生主要从事聚徒讲学和整理古代文化。墨子,据 淮南子·要略 记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发觉儒者“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遂“背周道而用夏政”, 自立学派,实际上对儒家学派进行扬弃。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是孔子思想的嫡传,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之道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中西方在各自出现三位形成学派的教育家思想之前,也都有过较长的演变历史,古希腊文化和教育自公元之前1100多余年开始,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古典时代。中国自夏商周记载来看,周朝公元前ll世纪开始进入奴隶制高度发展时期,也是教育比较成形的开端。中西方的历史很相似,古希腊有((荷马史诗》,古代中国有(《诗经 ,当时教育状况应该是接近的。特别是中西“三哲时代”,对中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中西方三哲时代是中西教育思想的发源时期。在古代中国,以孔子学说为主,孟子是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在西方,以苏格拉底学说为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苏格拉底学说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二、孔子与苏格拉底在教育目的上的异同分析 孔子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一方面是孔子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孔子强调通过教育工作取得民众的信任,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把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进行了结合。另一方面,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 陛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意义。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意义论述,他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对于想熟悉建筑、金工、农艺、人事管理、胜任将军职责、有治国本领等这一类事隋,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来掌握的,学习它是可能的。实际上孔子是存在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的,苏格拉底没有这样的观点,这一点对中西方的教育发展影响是不同的。孔子从“为政在 的政治主张出发,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就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基本含义。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在判断是非、荣辱、善恶时,应受“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他是专家治国论者。两者在教育的目的上的不同认识,对中西方教育的影响更加殊异。苏格拉底把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手段,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途径。而孔子主张的是教育为了做官,通过学习取得官职。表面上来看,官职也是治国人才,似乎相同,但实际上存在意识上的差异。中国之后演变的科举制度,将接受教育的目的更加单一化,多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为的是取得功名。而西方的教育目的没有演变成这种目的单一性的教育局面,源于对教育目的认识上的不同。今天,我们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锁定在高考取得高分的这一单一目的上,演变成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应试教育是危害不浅的,老百姓知道、老师更是知道

文档评论(0)

sy782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