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人与戏曲
江西传统戏曲
曾独步艺林
核心提示:“戏曲”二字首现江西,“曲韵之祖”、“昆曲鼻祖”也在江西诞生,弋阳腔、宜黄腔为江西首创,“临川四梦”亦是赣鄱的艺术瑰宝……江西自古就被誉为“戏剧之邦”,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产生过戏曲界的“江西现象”。
第五届江西艺术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戏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数十台原创大戏集中展演,为赣鄱民众提供极为丰盛的文化大餐。
其实,宋元以来,江西就有“戏剧之邦”的美誉,在这里,出现了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体裁、技巧和韵律的《中原音韵》,诞生了全国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走出了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江西戏曲艺术曾独步曲坛。
一个词语
江西首现“戏曲”二字
之前,浙江黄岩人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向被公认为“戏曲”一词的初见之处。后来,随着一段史料的发掘,这个公认才被打破,人们发现,原来,“戏曲”二字首现于江西。
江西南丰人刘埙在《水云村稿》中有这样的表述:“至咸淳,永嘉戏曲出,泼少年化之。而后淫哇盛,正音歇。”
据江西省社科院戏剧与地域文化理论研究员、《江西戏曲文化史》的作者龚国光介绍:“这段史料的发掘改写了关于中国戏曲历史的传统说法,至少将‘戏曲’一词的出现时间提早了六十余年。”
从《水云村稿》的记录来看,南宋咸淳间,南戏就出现于南丰一带,由此可见,江西戏曲起步较早。
两大鼻祖
赣地诞生“曲韵之祖”
元代是中国戏曲的繁荣阶段,在这个时期,赣地出现了关于元曲的重要理论著作,如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等,印证了赣地演剧活动的繁荣。
《中原音韵》的出现,被一些研究者视为历史上的一桩奇事:标准的中原音韵的制定不是北方人,而是由一位身处南方的江西人独立完成。关于周德清创作《中原音韵》的背景,龚国光表示,进入元代,多语言形态反映在创作上,统一语音的呼声较高。“周德清身处江西,深知多方言区给元曲创作带来的种种不便,他认为解决的惟一办法是‘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
针对当时戏曲创作的混乱现象,周德清总结出一套方法,写成《中原音韵》,这是我国最早一部全面论述元曲体裁、技巧和韵律的著作,被称作元曲之圭臬,明徐复祚云:“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元人无不宗之”,周德清则被后人称为“曲韵之祖”。
“昆曲鼻祖”也在江西
除了“曲韵之祖”在赣地外,“昆曲鼻祖”也是江西新建人——魏良辅。
致力于江西戏曲研究的学者万叶告诉记者,明朝时期,江西的戏曲文化十分兴盛,南戏、弋阳腔、青阳腔在南昌非常流行,魏良辅从小耳濡目染,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嘉靖年间,魏良辅来到戏曲演出频繁的江苏太仓,苦心钻研流传于HYPERLINK /view/24619.htm昆山一带的传统戏曲唱腔。他对昆山腔的唱法进行改良,在一些剧作家的协助下,吸收了当时流行的HYPERLINK /view/466770.htm海盐腔、HYPERLINK /view/467175.htm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某些特点,把南北曲融为一体,创造了一种格调新颖、委婉HYPERLINK /view/3508.htm舒畅的崭新唱腔,讲究“转喉押调”、“字正腔圆”,唱出了“曲情理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此,魏良辅名振曲坛,被誉为“立昆之宗”、“昆曲鼻祖”。
三种声腔
弋阳腔影响40多个剧种
弋阳腔是我国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之一,它来自民间,始终沿着俗文化前进,从元明时期吟唱至今,数百年间绽放出无尽艺术魅力。
明徐谓云“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弋阳腔因发源江西弋阳而得名。据万叶介绍,弋阳腔形成之后,传播范围不断扩展,可谓“弋阳子弟遍天下”,在明清时期,风靡南北各地,遍布北京、云南、贵州、浙江、江苏、安徽、福建等地,“影响了13个省份40多个剧种,以其为中心组成庞大的高腔体系。”如今,赣剧、湘剧、祁阳戏、川剧、闽剧、潮剧等不少戏曲剧种中仍保留着弋阳腔。
记者采访了解到,弋阳腔流传至北京后,于清初形成京腔,开始进入宫廷、王府中演出,乾隆皇帝的宫廷戏班演出的《升平宝筏》和《鼎峙春秋》等连台大戏都采用弋阳腔。
青阳腔独存于江西
明代中后期,弋阳腔流入皖南,与当地流行的余姚腔等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声腔,因其发源于安徽青阳县,遂名“青阳腔”,刚刚兴起时,势头极猛“几遍天下”,广受世人欢迎,正所谓“世争膻趋痂好,靡然和之”。
青阳腔虽是一支外来声腔,但与江西的渊源颇深。“青阳腔在弋阳腔的基础上形成,产生不久便传入江西,后来,青阳腔在安徽衰微,而江西则一直保留了下来。”万叶分析说,自青阳腔在安徽青阳县产生之后,很快即在皖南、赣东北形成了两个青阳腔演剧中心,而后仅在江西得以存留。
宜黄腔促使江西戏曲迅猛发展
江西宜黄在历史上戏曲活动极为活跃,被称为“戏窝子”,清代中叶,这里产生了一种影响深远的腔调——宜黄腔,据专家考证,宜黄腔即是京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