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法律适用不平等及其解决之道
法律适用不平等及其解决之道摘要: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表述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中被具体化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而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不平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通过司法解释将“法律适用不平等”作为“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情形之一,作为法定再审理由,可以解决适用法律不平等的难题。
关键词:平等权;法律适用平等;法律适用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DF0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1-2397.2010.01.01
一、问题的提出
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艺术系2004级音乐学专业师范本科(1)班学生林丹娟,因2006年2月26日在《邓小平理论》补考中,夹带与考试相关的材料,受到严重警告处分。她又因2006年6月10日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指使他人替考,受到学院开除学籍的处理(漳师院[2006]141号文)。林丹娟不服,申请复查,漳州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于2006年9月19日作出维持原处分的复查决定。林丹娟不服,于2006年10月11日向漳州市芗城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后判决:撤销被告作出的漳师院[2006]141号《关于开除原告林丹娟学籍的决定》(漳师院[2006]141号)。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提出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透过法院的判决,林丹娟的受教育权得到了司法保障,但另外两位学生远没有林丹娟那样幸运。
2002年10月24日,重庆邮电学院法律与经济学院学生马某到校医院就诊,被发现腹腔内积血,出现休克等症状,后转院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宫外孕。期间,马某及其男友(该校学生)向医生和老师承认双方发生过性行为。校医院将学生怀孕的事情告知学校。10月24日,学校作出了勒令退学的决定。2002年底,两学生向重庆市南岸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受理后。经审理认为该案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于2003年1月中旬作出了驳回原告起诉的裁定。两名学生不服,上诉至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该院审理后作出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的终审裁定。
上述两个案件向我们呈现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受教育权是否具有可司法性;二是同样受到退学处分,林丹娟得到了司法救济,马某及其男友却没有得到司法救济。显然后者被不平等地对待,没有得到平等保护。其实就退学处理等关涉受教育权的问题是否可诉,高校能否成为行政诉讼被告已有广泛讨论,制约高校退学处分获得司法救济原有4大障碍:学校不是行政主体①,高校退学处分属于内部行政行为②,受教育权不属人身权、财产权③,高校退学处理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第11条第2款规定的情形④。时至今日,这4大障碍已基本被破除,继续探讨的意义不大,倒是第二个问题即法律适用的平等性问题值得关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法律适用不平等及其解决之道。
二、法律适用之平等
法律适用之平等属于平等权的效力范畴。所谓平等权效力范畴问题,是指平等权的效力仅及于公民遵守法律一律平等和相关机关适用法律一律平等,还是及于立法机关创制法律时一律平等。在美国确乎不存在这样的争议,“法律平等保护”的效力当然及于立法,只是对这一问题的司法审查,法院基于“嫌疑归类”原则确立了“严格审查标准”、“中度审查标准”和“宽松审查标准”等不同的标准。历经百余年实践,沿着“非常类似于在正当程序条款中的节制进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切地把握住了两个原则:第一,不断利用宪法的解释来扩张联邦的权力,使主权州的主权所产生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第二,在法律上不断撤除种族歧视和差别待遇的屏障。正是受美国的影响,德国在30年代,开始对传统理论进行反思。按照宪法传统理论观念,《威玛宪法》第109条“德国人民,在法律前一律平等”的规定,被认为只是法律适用之平等。在莱布厚兹和阿达最先提出“平等权的意义应由法律适用之平等转变为拘束立法者”的理论后,这一思想很快发展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进而由《德国基本法》第1条第3项确认为:“下列基本权利作为可直接实施的法律,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承担义务。”在日本也有适用平等说(立法者非约束说)与法律平等说(立法者约束说)之争;但法院通过判例认可了后者的观点,使之成为通说。
我国1954《宪法》第85条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虽然在相关制宪文献中未见对此问题的讨论,《宪法草案说明》中也没有对此作出说明,但综合考虑制宪背景及指导思想,就立法原意而论,它应仅指法律适用的平等。因毛泽东在1952年曾说过:“我们在立法上要讲阶级不平等,在司法上要讲阶级平等。”而“宪法和法律正是贯彻了这一精神的”。有学者从历史渊源来加以考察,对于这一现象总结出两点原因:其一,时至今日,学界受民国时期的宪法观念和学说影响仍颇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