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层面古代诗歌解读四法.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文化层面古代诗歌解读四法

基于文化层面古代诗歌解读四法古代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承载着最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尤其是精神形态方面的文化信息。但是,由于古代诗歌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更难引起与作者文化层面的共鸣,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这便使得多数古代诗歌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歌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无心顾及,无力顾及。 然而挖掘古代诗歌中所蕴涵的文化特质,让诗歌文本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涌入学生心中,与学生的已有情感相互碰撞,产生阅读的美感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人格,这正是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啊。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对古代诗歌进行解读时能够有意识地从文化层面去引导学生。笔者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思考,总结出以下四种方法,不足之处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一、古代诗歌文化解读方法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 凡是熟悉古诗《蒹葭》的人无不为它那细腻动人的美感所折服。那么,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是优美的语言,还是生动的形象?应该说,有这些因素,但不完全是。 我在讲授《蒹葭》时,让学生在朗读后闭上眼睛,细细体验诗中的情境――蒹葭、白露、伊人、在水一方……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诗中形象。有的学生娓娓道来:晨曦微露,水色苍茫,水草随风颤动,诗人赤足站在岸边凝视远方,远方站着他梦中的女孩,亦真亦幻;有的学生说远方是友人、是理想、是希望;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梦中;有的学生说诗人是如此焦灼、如此凄苦、又如此热烈……不同的学生描述出不同的画面不同的感受。在一番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明白了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诗歌的文化内涵――“可望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从这里可以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体验一下说不出的美好,体验一下说不出的神秘,这就是审美感受的表现,形象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诗歌文化解读方法二:紧扣意象,咬文嚼字 感悟古代诗歌,不仅仅在诗句的字面意思,更在于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要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文化内涵。情来自何方?靠咀嚼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感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课堂上,必须紧紧抓住“象”这一中介,扮演一个点拨者的角色,以期实现古诗歌感悟模式的突破。点拨一:“情境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表面上写景――悠悠江水和伫立在江边的诗人,实则抒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点拨二: “虚实相生”。“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景描绘山峰与山岭,接着由实景开拓第二层审美空间,把人引入哲理思考,这便是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点拨三:“韵味无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蕴含了不尽的洒脱、超然、淡泊、宁静……诗之深味真是悟之不尽! 三、古代诗歌文化解读方法三:推敲“炼字”,感微悟妙 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情感丰富,语言凝练,往往短短数十字,就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旷远的意境。这其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诗的语言经过反复推敲才最具美感。对古代诗歌进行文化解读不能忽视探究诗的语言。 例如,李白那首流传广远的绝句《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二十字,把羁旅之人思念故园的一片脉脉情怀寄托在银白色月光之中。但另有不同版本“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一个“明月”、一个“山月”,通过探究可以发现,《静夜思》中的灵魂,那就是“明月”这一意象。比照李白其他的关于“明月”的佳句,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可以说,“明月”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意象之一,承载了千百年来文人思乡怀人的寄托。千百年来,人们正是在“明月”的光照下,感受着一种异样的情怀,那是“山月”、“冷月”、“孤月”、“残月”、“缺月”等意象无从替代的思念情怀,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四、古代诗歌文化解读方法四:畅想“留白”,改文造句 唐代司空图《诗品》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人在创作中用模糊语言,布置空白,使之呈开放的未完成的状态,以便读者展现自己的创造。诗歌教学艺术中亦需有布白艺术,要留无穷想象于学生,追求的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 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改写”这一形式,帮助学生驱遣想象力,借以挖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改写”是要求学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