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伦理思索
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伦理思索[摘要]资源具有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我国在对基础教育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显性资源配置的“城市优先”和隐性资源配置的“城市取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景原因,即目标价值导向上的“效率优先”、政策导向上的“城市优先”以及教育对象上的“精英优先”。要实现基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确保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自身公正,同时实行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制度。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
当前,教育公平问题日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之所以会出现教育公平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资源配置不公有关,因为资源具有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本文拟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探讨。
一、我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伦理审视
笔者认为,所谓教育资源,是指学校在提供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所必需的生产要素与条件,它可分为显性资源(如人、财、物)与隐性资源(如课程内容)。
(一)显性资源配置的“城市优先”
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快速发展工业的道路。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部分农村地区也富裕起来了,但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无论是在教育投入还是在基本的办学条件、师资等方面均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8》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2231.11元,而农村地区平均为2099.65元;全国初中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为2731.64元,而农村地区平均为2465.46元。许多城市的学校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处于偏远贫困地区的很多学校却校舍不足、设备短缺,办学条件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城市小学共17535所,农村小学共271584所,但城市小学拥有的计算机数为1350318台,农村小学拥有的计算机数为1715488台。换句话说,全国城市小学校均拥有计算机77.01台,而农村小学平均只有6.32台,城市小学是农村小学的12倍多。2007年,全国城市初中共7607所,农村初中33042所,但城市初中拥有的计算机数为833276台,农村初中拥有的计算机数为1344362台。即,城市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109.54台,农村初中校均拥有计算机40.69台,城市初中是农村初中的2倍多。另据观察发现,农村中小学大多没有建立网络,无法满足教师利用现代教育信息的要求,制约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我国教师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城乡教师的素质仍然差距较大。首先,城乡教师学历特别是高学历差距很大。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统计显示,农村小学教师中,占比例最大的前两位学历依次是:专科阶段学历比例为51.93%,高中学历比例为40.19%。[21556与之相应,城市小学教师学历占比例最大的前两位依次是:大专,比例为54.13%;本科学历,比例为30.99%。农村初中大专学历的教师占60.02%,同比城市为27.07%;而城市初中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70.93%,农村却只有35.86%。在学历层次上,城乡差一个档次。在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方面,农村小学只有58.53%,城市则达到85.30%,农村初中高学历教师只占35.97%,同比城市是农村的2倍多,达到71.96%。其次,城乡教师职称差距较大。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7》统计显示,在教师职称方面,农村小学教师职称比例最大的前两位依次为:高级职称,比例为45.17%;小学一级,比例为42.39%。城市小学比例最大的前两位依次为:高级职称,比例为54.69%;小学一级,比例为34.34%。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农村高出近10个百分点。在初中,农村初中教师的职称主要是中学二级,比例为42.06%;城市则是中学一级,比例为43.10%。在高级职称方面,初中高级职称农村为5.49%,城市为农村的3倍多,达到18.55%。
(二)隐性资源配置的“城市倾向”
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一种忽视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学生在教育背景、教育硬件上的巨大差别,而主要以城市学生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考核标准。课程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城乡间的巨大差异,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与农村社会状况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农村联系不大,学生既不熟悉也不感兴趣,无法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知识的实用效果差,学生所学知识在广大农村少有用武之地,这对升学无望的农家子弟及其家长来说,教育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即使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这种状况也未改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