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汉英谚语看中西相似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过汉英谚语看中西相似文化

通过汉英谚语看中西相似文化摘 要: 谚语是民族历史语言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本文从谚语的句式、音韵、修辞、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和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汉英谚语无论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都反映了中西文化相似相通之处。 关键词: 汉英谚语 中西文化 相似文化 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经验的总结。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Genius,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汉英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 虽然汉语与英语在语言习惯、民族特色、地方风情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别,但东西方人们的生活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在诸多方面很相似,很多谚语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运用的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也大致相同,表达的意义也相同。 一、语言形式 1.用词精炼,句式整齐。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对称。如,汉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英谚: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如,汉谚:“嘴上无毛,说话不牢。”英谚:Cut your coat according to your cloth.(量布裁衣,量入为出)。 3.比喻生动,寓意深刻。谚语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包含着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汉谚:“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英谚:A contented mind is a perpetual feast.(知足者常乐)。 二、语言内容 1.反映道德观念。中西方传统道德观念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鼓励人们刻苦钻研辛勤劳动。汉谚:“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对应的英谚有:With time and patience,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时间加上耐心,桑叶变织锦)。又比如鼓励年轻人勤劳工作,不要到老年再后悔,有汉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相当于英谚:A lazy youth,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此外,汉语中有些谚语告诫人们在强者面前要谦虚,并对在行家面前逞能者加以讽刺:“班门弄斧。”类似的英谚有:Never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教鱼游泳)。 2.反映宗教思想。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对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之相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汉英语言中。中国人信仰儒佛道三教合一,英语国家人民信仰基督教,有很多谚语表明了宗教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映了佛教的“因果报应”;“乐极生悲”体现了道教的“物极必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了儒家“忠孝仁义”人生观。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爱使世界更美好),表现了基督教中的“博爱”观点。Every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表达了基督教中“平等”观点。 3.反映历史典故。汉英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谚语,在中国典籍中,谚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有警策和教育意义。《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而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圣经》中蕴含了丰富的宗教和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圣经文化。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如: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如: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灾难的根源)。还有从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4.反映生活,生产经验。绝大部分谚语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春雨贵如油”等。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