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老子和庄子“天人合一”思想比较 天人合一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与“道”为一,与道为一则“无为”,无为即听认万物之自然。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更多的讲的是人的精神境界。庄子的“天人合一”就是指人与自然合为一体,消除人与我、人与物的区别。他的“蝴蝶梦”是“天人合一”境界最典型、最生动的表现。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比老子的“复归于婴儿”的境界,更多地具有审美意义。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蕴主要源于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老子 庄子 与儒家不同,道家认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个体所能成就的,行道的实践只是属于个体的事情。与儒家针锋相对,道家恰恰认为社会的文明等诸般的存在和影响 ,阻碍了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个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排除社会文明的影响,一旦这些文明的影响被排除殆尽,人也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成就了理想人格。 小结: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四、正确看待“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是一般性的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找到了人必须具有的精神境界,但是还没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找到一种具体途径。 “天人合一”是理想。 “天人相分”是现实。 * 专题二:“叩天问地” ————透视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 天人关系讨论的主要问题 天人关系讨论的是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并由此进一步讨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关系问题。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中国哲学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天人相分,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各有不同的职分:自然界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不能用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治乱;人的职分在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利用规律来控制自然,获得自由。 一、天人相分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物,不能治人也”——《礼论》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论》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于制天命而用之。” ——《天论》 “天人感应”的观点认为:人是仿效天而产生的,人是天的副本,而天是人的“曾祖父”,因此,人和天是同类的,而同类事物之间会出现相感相动的现象,所以,天和人之间会存在相互感应的关系。 二、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天是世间万物的最高主宰,天子则是连接天和人之间的中介,天子秉承天意治理国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一切臣民都应该服从,从而使统治者的地位更加神化。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天人感应——“灾异谴告” “天人感应”还表现在人类社会的治乱与天道运行之间的关系上。具体来说,人类社会的治乱兴衰会影响到天道的运行;反过来,天也会通过灾异或者是祥瑞来体现它对人间社会治理情况的评判。 “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物故以类相召也。”《同类相动》 董仲舒:“天人感应” “夫木者,农也。农者,民也。不顺如叛,则命司徒诛其率正矣,故曰金胜木” “夫土者,君之官也,君大奢,过度失礼,民叛矣。其民叛,其君穷矣,故曰木胜土。” “金者,司徒。司徒弱,不能使士众,则司马诛之,故曰火胜金”——《五行相生》 董仲舒:人副天数 董仲舒把人说成是天的副本,断言:人和天是“数与之相参,命与之相连”从形体构造上讲,人的一切是按照天的模样仿制出来的。 具体而言: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有三百六十六个小骨节;天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个大骨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醒)暝(睡眠);从情感意识上讲,天有冬夏,人有刚柔;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度数,人有计虑。甚至人的道德也可以从上天找到根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人之德行化天理而义”。 天人感应与古代中医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病变与自然界和阴阳相关。 五藏各以其时受病……人与天地相参……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 三、天人合一 1、“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与西方哲学的区别 与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对,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天人相分”。这一思想不但表现在哲学上,也表现在科学上。从哲学上来说,这种自然和人对立的思想发展成为主客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