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依据赫尔巴特教学基本概念的思考教学?
依据赫尔巴特教学论基本概念的思考 教学? 教学? 教(jiāo)学? 教(jiào)学? 赫尔巴特:“通过教学进行的教育,把我们将某些事物作为学生观察思考对象的这一切工作都视为教学。”(《普通教育学》P.14) 赫尔巴特:对于通过教学进行的教育,我曾经提出了科学与思考力的要求。这种科学和思考力应当把临近的实际环境视为大整体的一部分,并以此来说明。P.15 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目的可以区分为未来成人的——既非教育者,又非儿童的——意向目的和道德目的。这两个主要纲目对于每个人,只要他记得起伦理学最著名的基本思想的话,便会立即清楚的。 德育绝不是要发展某种外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在学生心灵中培养起明智及其适宜的意志来。P。38 把学生的个性作为出发点。P.40 认识与同情 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西;同情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P.60 在认识中,事物与观念之间存在者一种对立;相反,同情却增殖着相同的情感。 认识对象的范围包括自然与人类,而只有人类的某些表现才属于同情。 同情是否会在任何时候都变成太强烈?自我主义者始终都是相当近视的。它永远没有力量达到彻底的平衡。可是,没有理智,没有理论教养,那么脆弱的同情也会沉没在愚昧之中。P.61 教学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 人通过经验从自然中获得认识,通过交际获得同情。P64 但是,教育并不能支配经验与交际。 因此,我们精神生活的核心不能卓有成效地通过经验与交际来培养。而教学一定能较深入地渗透到思维工场中去。 教学的步骤 教学一般应当: 指明, 联结, 教导 给予哲学的观点 在有关同情的事项中,教学应当是: 直观的,连续的,令人振奋的,深入现实的。 教学的材料与方式 教学的材料涉及:事物 ,形式,符号 教学的方式:教师在必须确保正在进行的工作能顺利进行的范围内,可以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这种方式乃是最好的方式。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不可能失去驾轻就熟的方式,离开它太远。因此,只要没有大的损害便可以原谅他人,也希望他人原谅我们。 教学的过程 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综合教学 教学的分析过程(一)经验 1.思辨2.鉴赏(二)对人类的同情1.对社会的同情2.宗教 综合教学的进程(一)经验1.思辨2.鉴赏(二)对人类的同情1.对社会的同情2.宗教 教学的结果 一、生活与学校 我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学校,而是为了生活! 学校——让我们给予这个崇高的名词一个正确的含义吧!学校就是闲暇,而闲暇便是审思、鉴赏与宗教的共同财富。 生活必须按鉴赏来进行,不然生活将受到它的指责。 为了能够完满地教人懂得生活的两个主宰,即思辨与鉴赏,是如何决定生活的,我们就要寻找一种哲学的体系,教学的钥匙。 在心灵中,生活的乐趣是与内心崇高的感觉一致的,后者知道如何从生活中解脱出来。 教学的结果 二、对青年教育期结束时的考察 凡青年人以往学习的、考虑的、练习的都有助于他在人群中、在他自身中找到一个位置;正因为如此,这一切现在便融合在一起,归于统一。他所希望的、爱好的、容忍的和鄙视的,通过确定其生活的观念与生活的计划,以前后和上下的层次井然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这种组织的结果,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将会在今后继续发挥作用。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教学结果接近于性格形成的结果。随着真正多方面性教学的发展,性格的正确方向也就被考虑到了,这是相当明确的,但性格的稳定性、坚定性和不可伤害性又是另一回事。 教学对于管理与训育的关系 教学是赖以管理儿童的各种活动的一部分, 并非一切活动都是教学,在儿童管理困难的地方,学习并不始终是最适宜的获得。 管理比教学具有更广的范围。 管理所关心的是现在,而教学与训育具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是为了教养,也就是为了未来而工作。但远非一切教学都是教育性的,必须区别。非教育性的教学,不关心通过学习一个人会变好还是会变坏。 这里谈的是教育性的教学。 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获得。 不能把应当教什么与学什么的问题让人性与习惯来决定,因此教学明显与管理儿童不同。 教学的目的 教学的最终目的虽然存在于德行这个概念之中,但是为了达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必须特别包含较近的目的,这个较近的目的可以表达为“多方面的兴趣”。一般地说,兴趣这个词标志着智力活动的特性,这种活动应由教学引起,兴趣是不能仅以知识来满足的。 多方面性的概念 在这个人身上,所有的兴趣都必属于一种意识,我们决不可以忘记这种统一性。 把多方面性的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了。因为我们首先要阐明多方面性的纯粹的形式概念,不考虑多方面教养的材料,所以我们还远没有对客体作什么区分。相反,我们对主体已有了思考。 为了避免成为片面的人,我们是否会跌到轻浮的境地上去呢?轻浮者每时每刻都是另外一种人。他本来就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