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式科学 - Reocities.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式科学 - Reocities

中式科學? ——談劉君燦《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曹宏威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 ? 引子   各位老師、各位教育界的同工、各位年青的朋友,今天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利用這個半小時的時間,從一個宏觀的角度看看傳統科學,了解它的特色以及思考一下它和現代科學有甚麼不同之處。我相信劉君燦先生的文章《傳統科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重點,是希望探討中國科學與現代西方科學為甚麼存在著無法相提並論的原因。不管怎說,從歷史上看,我國的科學是曾有過輝煌的一頁的!   我會先將劉君燦先生的文章的重點臚列出來,為大家說明中國科學是怎樣慢慢地成長,然後再討論我認為影響中國科學發展的若干因素,以及我對中國科學未來發展的看法。 中國科學以「人」為本   劉君燦文章的第一段說明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經常圍繞著「人」,因此他認為我們的科學大都圍繞著自己身邊的事物、日常生活的問題而發展起來的。   當古人在夜裏仰望穹蒼,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也許他會有很多感觸,也許他會好奇地發問:「這是甚麼?」、「今天的星星在這裏,為什麼明天它又會移到他處去呢?」、「今天月圓,明天月缺,這又是什麼規律呢?」——這些問題都是科學探索的對象,它是宇宙星體運行的道理,也是宇宙發生論需要解答的一些問題。   古人的「宇宙發生論」是怎樣的呢?根據一本民間的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的卷首說:「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它簡單地解釋了為何有天和地。我十分喜歡「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這兩句話,因為它為星體是怎樣形成的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穿鑿附會、想當然矣的答案。稍後我會嘗試用現代「天體物理學」的知識去重新理解這兩句話,說明今日科學強調的是尋求證據,還要指出「穿鑿附會」和「尋求證據」是兩條看來相似但卻截然不同的科學探索的道路。 中國少有專門的科學著作   劉君燦認為古代即使有人專注地研究科學,也沒有我們現代人那麼強烈的「發表慾」,罕有著書立說。而且他們無論研究甚麼也會停在「人」的層面上,即使以「人」為起點,不管有什麼動機和結論,研究始終會回歸到「人」的身上。   我對這點卻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所謂跳不出「人」的層次,亦正好顯示它重視個體、重視宏觀的層面對待問題。我們不是不知道從微觀角度來看事物,比如說我們「人」的肉體由蛋白、脂肪、碳水化合物等成份組成,甚至再細分下去有原子、分子,甚至基本粒子。這些當然有趣,也值得研究,但是古人沒有把研究對象細分,不是甚麼大罪狀!只是受制於時代的條件,作為一個起步點,沒甚麼不對,外國何嘗不如是?   作者又認為古代的傳統科學的另一個局限,是甘願作為整體文化中的輔助角色。 傳統科學究竟是否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閒角呢?還是它已經是個獨立體但本身卻沒有足夠的獨立空間呢?我認為答案是後者。作者說中國古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是純粹的科學家;如果大家熟悉西方文化,就知道在歐西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也不見得個個都是純粹的科學家。我們看看那些科學家的銜頭:PhD,D是指博士 (Doctor) ,Ph是哲學 (Philosophy) 。這不正好表示了「科學家」不只是化學的博士、生物的博士、或者物理的博士,而是哲學的博士嗎?。這就說明了科學家是對知識的整體都理解得十分透徹。因此劉先生所認為的中國古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不是純粹的科學家,因而導致科學落後就未必成為一個主要因素!科學這專業是逐步發展起來的,我們也不能說中國傳統科學因為沒有科學專著,所以中國的科學就不能發揚光大。如果我們認真地去翻查,便會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專著與外國的可謂等量齊觀。如果大家對中藥有認識,便知道《本草綱目》是一本內容非常精湛和完備的書籍,和西方的同類書籍比起來,實在是不遑多讓的。因此古代科學研究專著的不足,我也質疑它能否成為中國科學落後的主因! 科學革命   作者又認為因為中國沒有「科學革命」,而外國有「科學革命」,所以外國的科學便較中國的進步。   我對「科學革命」這個名詞有些陌生,我認為科學有一個「突破」,而非「革命」的時期。革命是把舊的都推翻了斷。科學的發展,我們不宜輕言將舊有的斬斷或予以銷毀。科學的事實是不容改變的,我們不可以弄虛作假,所要改變的是看法和結論。科學的壯大是奠基於我們不斷積累下來的正確觀念。因此我認為用「科學革命」這個名詞並不太恰當。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現代科學在近二、三百年間有過一段期間很急速的成長和發展,但是它未「革命」。拿我國傳統科學和歐西的傳統科學比較,有的中國強,有的外國強,這都只是「量」的爭論。稍後我會利用圖表,為大家作一個實在的比較。   儘管我對「科學革命」一詞不太認同,但劉君燦文章中提及一些中國科學沒有急速發展的原因,卻是相當合理的。這裡我要說到一個原動力的問題。劉文似乎把中國社會欠缺科學發展的原動力歸咎於中國文明過分早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