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西部麓山带之构造-国立中央大学
台灣西部麓山帶之構造
洪日豪
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
一、緒論
台灣西部麓山帶(或褶皺逆衝斷層帶)在地形和地質上是一個相當獨特的構造,同
時蘊藏有豐富的油氣,所以對西部麓山帶構造的研究很早就開始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
由於石油的探勘使我們對褶皺逆衝斷層帶的幾何形貌及形成的力學機制有基本的認
識,同時構造的觀念應用在麓山帶的解釋上亦隨時間的演進而改變。台灣西部麓山帶的
構造在台灣光復後歷經數十年的野外地質及地球物理和鑽井探查,已有不少的成果。
一般而言,在西部麓山帶的油氣探勘由於儀器施測及鑽井的限制,多數地質及地球
物理的資料,大都侷限在地殼淺部約5 、6 公里以上的範圍。這些淺部構造如何延伸至
地下深部以及深部是否可能存在其它未發現的構造型態,目前並不十分清楚;特別是在
被動歐亞大陸板塊邊緣所沉積的岩體及發育的構造可能隱伏在西部麓山帶的壓縮構造
底下。近來在探討台灣西部麓山帶的構造時,由於對台灣造山模式的認定不同,因此對
麓山帶構造的形成及斷層的幾何形態,往往呈現截然不同的解釋,特別是地下深部的構
造,因此瞭解各種的造山模式同時並與現有的各種地質及地球物理的資料相互驗證,是
分析台灣西部麓山帶構造的基礎。以下係彙整前人所作的結果提供驗證或比較各種模式
的基本資料,並分為下列各項來探討:台灣的造山模式、台灣西部麓山帶之構造形式,
褶皺與斷層之間的關係,高角度逆斷層與低角度逆衝斷層的幾何形態及其成因,以及逆
衝斷片的移動機制。
二、台灣的造山模式
目前解釋台灣造山的模式依據基盤(入侵火成岩或變質岩體)是否受到變形,大致
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圖一):第一種是由 Suppe (1980, 1981)及 Davies et al.
(1983)所提出增積岩體的 (accretional wedge) 薄皮構造模式(thin-skinned tectonics) ;第二種
是由 Wu et al. (1997)所提出的岩石圈碰撞模式 (lithospheric plate collision) ,此種的碰撞模
式基盤岩層亦受到變形,所以是屬於厚皮構造模式(thick-skinned tectonics) 。不具有滑離
面的岩石圈碰撞模式與傳統的厚皮構造 (Hatcher and Hooper, 1992) ,在下部地殼脆-韌性
轉換帶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的深度存在一個滑離面 (Decollement)有所不同。若以歐亞
板塊及菲律賓板塊的互動方式來分,薄皮構造模式是一具有隱沒作用的碰撞(collision
with subduction) (歐亞板塊隱沒至菲律賓板塊);而岩石圈碰撞模式是不具隱沒作用的碰
撞(collision without subduction) ,板塊邊界因碰撞變形而增厚。其餘兼具有增積或隱沒作
用(西部麓山帶)及岩石圈變形(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的模式亦被提出(譬如 Chemenda
et al., 1997,圖二 ; Teng et al., 1998;圖三)。這些模式在台灣的大地構造研討會(黃奇瑜,
1999)已有詳盡的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上述兩種造山模式對西部麓山帶的構造解釋最大的差別在於薄皮構造模式存在一
個基底滑離面 (sole decollement)分開較易變形的沈積岩(大部分的震源集中於此)及不
易變形的基盤岩層(震源數目相對較少);這個滑離面相當於隱沒板塊的表面其傾角大
約 6o (圖四)。岩石圈碰撞模式則認為西部麓山帶的斷層主要以高角度為主,同時斷層
貫穿沈積岩往深部基盤延伸至下部地殼,因此基底滑離面是不存在的(圖五) 。至於傳
統厚皮構造存在於地殼深部的滑離面其扮演的角色與薄皮構造的滑離面有相當的不同。
三、台灣西部麓山帶之構造形式
台灣西部麓山帶褶皺 -逆衝斷層構造從北部到南部呈現出不同型式的變形。由地表
地質構造圖何春蓀( , 1982;圖六 ) 及地下剖面圖 譬如何春蓀 ( , 1974; Suppe, 1980a, 1980b;
Namson, 1981, 1983, 1984 ;周瑞敦、楊健一,1986,圖七 )由北至南可以歸納出有下列
不同的特性:
北部(大安溪以北)
1. 逆衝斷層顯示出較密集的逆衝斷層,地殼收縮可能以斷層作用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教社2023商品学基础 课件 第四章商品标准.pptx VIP
- 高教社2023商品学基础 课件 第七章商品养护5 11.pptx VIP
- 高教社2023商品学基础 课件 第六章 商品包装5 11.pptx VIP
- 高教社2023商品学基础 课件 第五章检验监督.pptx VIP
- 高教社2023商品学基础 课件 第二章商品分类.pptx VIP
- 2024-2025学年北京东城区八年级初二(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pdf
- 离婚协议书范文.docx
- 尿路结石腔内碎石病人围手术期并发尿脓毒症护理专家共识.pptx
- 大众进口途观途威Tiguan 2011-2016用户手册说明书.pdf
-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电工技能与实训《机械手的PLC控制》说课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