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五、历史时期济水的湮
第五节、历史时期济水的湮塞 济水是古四渎(江、河、淮、济)之一,《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说文》作“泲”,它书皆作“济”。可是随着岁月流逝,这条水道绝大部分早已湮塞。成为历史的陈迹。 一、“河北之济”与“河南之济” “河北之济”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入济,入于河”这是河北部分;《汉书·地理志》:“《禹贡》王屋山在东北,沇水所出,东南至武德入河” 。其下游入河的水道曾数度变迁 。 “河南之济”:“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这是河南部分 。这是济水最早见于史籍 。 古代的地理学家看见济水与黄河以北的沇水隔岸相对,而且两条河流的河水都较清,便误会这是一条跨越黄河的水道。将济水看作“河北之济”的下游,而称为“河南之济”,合称为“清济”。 二、济水的流程及其变迁 1、《水经》载(河南之济): 自成皋县(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西)北从黄河分出,东流经荥阳县(今荥阳市)北,过荥泽,经阳武县(今原阳县)南,封丘县(今封丘县西南)北,平丘县(今封丘县东)南,济阳县(今兰考县东北)北,冤句(今山东菏泽县西南)、定陶(今定陶县西北)县南,至乘氏县(今巨野县)向东北流注入巨野泽。 三、济水的湮塞 原因分析: 1、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有王莽时大旱,济水枯绝的记载。其实当时济水断流,主要还是由于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的一次河决,济水和汴渠都被它侵毁,直至王景治河,才把这两条水道修复。济水从黄河分流时所挟带的泥沙,自东汉以后荥泽逐渐淤塞,使济水上游失去了沉淀泥沙的所在,济水也就日益感受到黄河泥沙的威胁。 不会再见了, 济水! * * * “河北之济”与“河南之济”两者毫无关系,前者是发源于晋、豫二省交界处王屋山东南流入黄河的一条支流,后者则和漯水一样,是从黄河分出而东流入海的一条支津。 从巨野泽北出以后,东北过寿张县(今东平县南),须昌县(今东平县西北)、谷城县(今平阴县西南东阿镇)西,临邑县(今东阿县)东,卢县(今长清县南)北,流至今济南市的泺口镇,这段河道大略和今黄河相同。泺口以下则在今黄河以南,经菅县(今济阳县东)南,梁邹县(今邹平县北)北,临济县(今高青县东南)南,过利县(今博兴县东),东北入于海。其中临济县以上一段,约当今小清河之南;以下一段,约当今小清河之北,晋代以后又有所谓“别济”的名称。 2、到了北魏时代,据《水经注》记载,济水自荥泽以东至巨野泽,已分成南济、北济二派:南济经过阳武县、封丘城之南,大梁城(今开封市)、小黄(今开封东)、东昏(今兰考县东北)县之北,济阳、冤句、定陶县之南,至今巨野县西南入于巨野泽;北济则经过阳武、封丘、济阳、冤句县之北,乘氏(北魏时移至令菏泽县境)、城阳(今菏泽县东北)县之南,至今郓城县西南入于巨野泽。 郦道元《水经注》在提到济水东流荥泽时,对注入济水的荥渎与扈亭水,均有“今无水”的记载。至于济水,更明确提出:“水脉径断,故渎难寻” 。 说明当时,黄河南岸至巨野泽之间的济水已阻塞不通。早在东晋桓温北伐前燕时,即因巨野泽之西水流已断绝,他不得不另开桓公渎,凿巨野百余里引汶水会于济,利用巨野泽以下的济水以沟通黄河的运道。说明在晋代黄河与巨野泽之间的南济和北济就已断流了。 3、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关于济水的记载,已不及巨野泽以西,所述济水的历程:南起浑城县,流经须昌县西,卢县东,长清、历城、全节县北,临邑县东,临济县南,章丘县东,济阳、邹平县南,经长山、高苑、博昌县北由蒲台入海。 杜佑说:“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汶水合流,亦曰济河”。李吉甫所记唐代济水经行的地方,正是属于杜佑所说的这四郡之内。济水下游所存留的这一段河道,由于利用菏泽、汶水作为水源,泥沙少而清澈,因而济水的名称已逐渐为清水的名字所替代。 4、五代、北宋曾经疏导过南济故道,自开封而东,经今兰考、山东定陶注梁山泊,下接济水,名叫五丈河(广济河)。用来沟通山东地区至京师间的漕运,与汴河、惠民河、金水河并称为“漕运四渠”。但为时不久,又复湮废。北宋以后,受到黄河决徒的影响,刘豫导引泺水东行,入济水故道,于是济水的下游河道,便分别被大清河、小清河所占夺,从此,济水已不复存在。 2、鸿沟系统中的各渠道,皆自济水分出,如战国以后中原水运交通的干道狼汤渠,即在今开封西北分济水南流,经令淮阳之南流入颍河。几条与狼汤渠连结的重要水道如汳水(下游又名获水)、睢水分流入泗,涡水分流入淮;再加济水从封丘分出一支东北流的濮水,从菏泽分出一支东流入泗的菏水等。这些河流都分泄了济水的容量,使济水的水源日渐枯竭,水力微弱,不足以冲刷泥沙,淤塞更势不可免。 3、人为的原因。西汉以来,汴水和济水同在一处受河,同是黄河的支津。它们也同受黄河淤决之害。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对外贸易理论.ppt
- 中国建筑史23城市建设.ppt
- 中国建筑史0绪论.ppt
- 中国建筑史413四宫殿坛庙陵墓.ppt
- 中国建筑史32住宅.ppt
- 中国建筑史11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
- 中国建筑史414四宫殿坛庙陵墓.ppt
- 中国建筑史12古代建筑发展概况.ppt
- 中国建筑史410四宫殿坛庙陵墓.ppt
- 中国建筑史415四宫殿坛庙陵墓.ppt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外监管公告 - 福莱特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哈通信: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证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宏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2024 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ESG)报告.pdf
- 品创控股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 2024.pdf
-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4可持续发展暨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洛阳栾川钼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二零二四年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pdf
- 广西能源:2024年环境、社会及治理(ESG)报告.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