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文.doc

  简析“言意之论”的审美内涵文   论文关键词:庄子;言意关系;东方美学   论文摘要: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简称言意之论,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代表者庄子,用寓言阐述道在意外。意在言外的道家哲学思想。这与中国其他美学学说,如空白说、文外之旨说等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方美学的特征。   文学是语言艺术,如何理解言意关系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审美要求。儒学重视人工修饰之美,注重言教,认为言是可以尽意的;道家则重视天工,提倡天然之美,认为言是不能尽意的,妙理是超乎言意之表的。庄子就是从道与物的神秘而又实际的关系出发,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的命题。   一   《庄子天道》云: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也。庄子认为世人珍视书本是因为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了一定的意,意固可贵,但意尚有随,即意从道来,而道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难以言传的神秘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为人所识,故世人只能贵其非贵。庄子还以轮扁研轮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并借轮扁之口指出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书籍,不过是一堆糟粕。研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研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轮扁的研轮技艺是精纯而神奇的,达到了得之心而应之以手的炉火纯青的境地,但他却旧不能言,难以授之于子孙后代。因为这种靠用志不分、真积力久而达到的妙造自然的境界,具有只可意会的主观性,是有限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同理,属于圣人心得的圣人之言的精粹,已随着圣人之逝去而不可复得,不可言传和接受,书之所载,惟其糟粕而已。 (转载自中国评价网.nseac. )   早些的老子也认为不仅语言不能表达道,理性思维亦难以把握它,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亦正是此理。《庄子秋子》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他承认语言的基本功能,即语言能表达事物的外在的与梗概的实际,意胜于言,可以达物之精细处。然而意与言一样也有其局限性,不能达至物之最高本质道。因为意之所随、不期精粗的道是深不可测,难以言传意致、存乎言意之外的,只有如郭象所说的:故求之于言意之表,而入乎无言无意之域,而后至焉。道在意外,意在言外,言不尽意,更难达道。庄子讲了厄丁解牛、轮扁研轮、梓庆削木为键、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踏水、殉楼者承绸等一系列著名的技艺故事。后世言文学者,每斟酌其意趣,抱取其论旨,由是使其在文学理论上,遂有了不可磨灭的价值。但是庄子此指之所谓言者,主要是指技艺操作层面之言,与哲学思想认识论上之意之道,尚有一定距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哲人对于哲学范畴的划分尚乏准确和精细。这些也许正成为后来学者孜孜以求其间奥秘的动力之一。   庄子虽然也表达过和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相似的思想,但他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人为的艺术,而是认为人只要能在精神境界上进入任其自然与道合一的状态,那么他所创造的艺术也就与天工毫无差别了。轮扁之所以不能以己所得传之于其子,是因为这一境界只可由认识主体朦胧而自觉地体会,言传则不能穷尽。文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体验,与轮扁研轮正有着惊人的相似。客观世界是极其复杂且无限可变的多维世界,作家对它的体验也是丰富而繁杂、朦胧而模糊的,是感知、想像、情感、理解诸因素的有机融合。创作主体的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相交融所产生的映象,只是在创作主体的潜意识里才能完美地存在并为其直觉所感知,如果上升到理性意识或要求充分地表达这种映象或体验,有限的语言是难以企及的。刘舞《文心雕龙神思》中就十分精辟地阐发了这一道理: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方其溺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艺术家构思之始,思维处于虚静状态。而进入创作时,情意与景物相对立,二者交互作用,才情之能动作用得以发挥,能与风云齐驱,说明文以传意,意是能动的。意翻空而易奇;言为得意工具,有一定局限性:言征实而难巧。这就容易出现方其栩翰,气倍辞前,力不从心。等到一篇完成,其结果竟然是半折心始,言意之间总不会完全合拍,或密则无际,或疏则干里,由此可见言不尽意在创作中的微妙就作家观察和体验的全部丰富性来说,由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概念,只不过是一张凭人类的清醒理智编织而成的网,用这张网去捕捉客观事物的人类心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往往只能是得少遗多,有所亏是必然的。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慨叹: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闭也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