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来沪绅商社会观念的嬗变.docVIP

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来沪绅商社会观念的嬗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来沪绅商社会观念的嬗变.doc

  试析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来沪绅商社会观念的嬗变 1 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观日益松动,重利轻义思想开始慢慢影响来沪绅商的行为方式 自西汉以来,中国长期处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为了稳定封建统治,历代儒家都力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注:《论语·里仁》。)。西汉的董仲舒进1步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利道不计其功。”(注:《汉书·董仲舒传》。)明代黄宗羲则认为“君子小人之大辨,人禽之异,义利而矣。”(注: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4页。)而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家们更走向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绝对禁欲观。 儒家这种正统的义利观是建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基础和封建尊卑等级制度之上的。然而,在19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情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大量人口的涌进,上海城区(包括租界和县城)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尤其是北面的租界,市面更盛。据时人毛祥麟《墨余录》所述,这1时期的租界,“南北地广10余里,洋房联络,金碧万状。期间里巷纷纭,行人如蚁,华民多设肆于中,铺户鳞比,百货山积。茶坊则楼架3层,……戏馆大小3、410处,……妓院则无地无之,……浦滩上下,多集舢板”(注:毛祥麟:《墨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131页。)。商业的繁盛,必然使上海社会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加强。不但大量的货物成为商品充斥于市场,而且被传统小农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也因房地产业的兴盛而不断地被标上价码投入市场,成为可以产生巨额利润的商品。甚至就连人本身也因生计所迫、来沪谋生艰难而被迫商品化,等价而沽。他们或者靠卖身过活,如大量妓女的存在;或者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如充当佣工、做苦力、卖文鬻字等。对这种商业社会的氛围,有人这样描述:“氛浊之场,肩毂摩击,腥膻萃附,鸦雀之声,喧訇通衢,金银之气,熏灼白日。聆于耳者异方之乐,接于目者扰杂之形。”(注:王韬:《王韬日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页。)可见移民来沪后所处的商业环境与乡间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截然不同。它使来沪绅商长期形成的重义轻利观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 事实正是如此。1859年3月,同在墨海书馆谋职的王韬和管小异就是否参与翻译西书的1段对话,颇能反映入沪者传统价值观念的松动。管小异说:“吾人既入孔门,既不能希圣希贤,造于绝学,又不能攘斥异端,辅翼名教,而岂可亲执笔墨,作不根之论著,悖理之书,随其流,扬其波哉?”王韬道:“教授西馆,已非自守之道,譬如赁舂负贩,只为衣食计,但求心之所安,勿向其所操何业,译书者彼主其意,我徒涂饰词句耳,其悖与否,固与我无涉也。”(注:《王韬日记》,第92页。)言辞之间,可以看出尽管此时的王、君视西学为异端,西书为悖理之书,也感觉到助译西著为不义之举,但在物质利益面前,为了衣食计,仍可心安理得。这已与传统文士所信奉的“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人生准则大相径庭,更不用说让他们“舍生取义”了。管小异尽管不如王韬来得坦率,但最后也不得不道出心里话:“人之1身,本无定价,迫于饥寒,何所不可,不可谓贬价。”(注:《王韬日记》,第92页。)如果说象王韬、管小异这些受正统儒学教育的文人还有些羞于言利的话,那么这1时期云集沪上的大小商贾和普通民众则已坦然地介入上海社会的商业洪流中,为谋利、谋生,各显所能,各尽其力,手段异常丰富多样,正如《北华捷报》所述:“他们熙来攘往,……每个人由日出到日落都设法做点生意。”(注:《太平军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8页。) 义利观的变化,除了反映在从商风气的盛行外,还体现在来沪绅商的人际交往上。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际交往主要在左邻右舍之间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情感交流、彼此相互帮助等,与人们的生产经营、谋生活动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而其功利性就不明显。但是,当乡民来到上海,置身于繁华的商业社会中时,以往那种人情味浓重的交往方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为了谋生,为了赢利,他们时常不得不向陌生人、向自己厌恶的人陪笑脸、献殷勤。尽管1起来沪的亲朋旧友依然相互走动,但他们分明已感觉到金钱正在慢慢取代亲情、友情、乡情而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纽带、润滑剂。此时的王韬就经常在日记中有牢骚之言:“乍觏1人,且暗审其贫富。周旋揖让为谋食具文,谈吐诙谐皆求钱地步。”(注:《王韬日记》,第116页。)“今之交友者,意气伪也,学问谬也。广通声气者,以喧寂为轩轻;趋慕势要者,以荣悴为亲疏。花目谈笑之场,则知心莫逆;风露飘0之地,则觌面皆嗔。失势相凌,加呵斥焉。”(注:《王韬日记》,第40页。)他担心这种交际作风“久而习之,必致面目可憎,性情日变”,希望“有豪杰起1振顿之”。 另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