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布氏菌病

布氏菌病 定义 布氏菌病(brucellosis),是布氏杆菌(brucella)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乙类),也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 病因病机 布氏杆菌为球杆状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布氏杆菌属有6个种19个生物型。 ,羊种(3个型)、牛种(8个型)、猪种(5个型)、森林鼠种、绵羊附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 病因病机 布氏杆菌有荚膜可产生透明质酸酶和过氧化氢酶,侵袭力强,能通过完整皮肤和黏膜进入宿主体内。本菌产生内毒素,是布氏杆菌的重要致病物质。 病因病机 该菌在自然条件下易于繁殖生长,37℃,pH 6.6~7.4生长最佳。在土壤、皮毛和乳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但对日光、热、常用消毒剂很敏感。直射日光10~20分钟,湿热60℃ 10~20分钟,一般浓度的来苏和石炭酸溶液消毒数分钟即被杀灭。 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布氏菌病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1981年有布氏菌病的国家和地区有160个,然而80年代后期,布氏菌病在世界部分地区回升明显,世界170个国家和地区存在人畜间流行,约占世界1/5~1/6的人受布氏菌病的威胁,全世界布氏菌病现患约有500~600万人,年新发病人数为50万。在我国也波及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流行病学 接触人群:接触污染源的主要人群为从事畜牧业工作人员、挤奶工、屠宰工、肉品加工人员、兽医、畜牧化验人员、饲养员等。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即通过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感染;也可通过皮肤、黏膜感染。 流行病学 传染源:病畜及带菌动物。流产母畜将大量布氏杆菌随着流产胎儿、胎衣、阴道分泌物及乳汁排出体外,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临床表现 急性期、亚急性期 : 潜伏期10天左右,短至1周,长达半年。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和关节肌肉疼痛。 临床表现 慢性期 : 病程持续半年以上为慢性期。 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呈多样性表现。 诊断 依据我国《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进行诊断。 临床分期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病例可分为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和隐性感染。 通过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可以做出诊断。 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人群及家畜,增强免疫力 4.加强卫生宣传,提高自我预防保健意识 森林脑炎 定义 森林脑炎(forest encephalitis),又名蜱传脑炎(tick-bone encephalitis,TBE),其病原体为森林脑炎病毒(forest encephalitis virus),亦称森脑病毒。 劳动者在森林地区从事职业活动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脑炎,即职业性森林脑炎。 病因病机 森脑病毒是一类小型嗜神经病毒。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及抵抗力类似乙脑病毒。本病毒致病性也与乙脑病毒相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 病因病机 该病毒耐低温,在0℃50%的甘油中可存活1年;而在牛乳中加热至50~60℃,20分钟可以灭活,100℃2分钟可被杀死;在5%来苏液中只需1分钟即被杀灭;对紫外线照射也很敏感。 病因病机 该病毒仅存在于自然疫源地。病毒寄生于啮齿类动物如松鼠、野鼠及鸟类等血液中,通过吸血、昆虫(蜱)媒介传染。其中蜱类既是森脑病毒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宿主。 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本病具有明显地区性和季节性。主要高发区为原苏联远东地区。我国主要见于东北及西北地区,以黑龙江和吉林省为主,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地亦有报告。主要发生于春、夏季,5月上旬开始,6月为流行高峰,7月后逐渐下降,这与蜱的活动密切相关。 流行病学 接触人群:在疫区从事林业、勘探、捕猎、采药等职业人群,以及进驻林区的部队人员、旅游者有机会感染森脑病毒而发病。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硬蜱吸血传播。病毒在蜱体内可繁殖传代,因此,既是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饮用含本病毒乳品也可受染。人类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疫区内野生啮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鸟类及牛、山羊、鹿等亦为易感动物。病人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大。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最短1天,最长30天以上。 临床一般分为普通型、轻型和重型。 临床表现 轻型: 轻型患者起病较缓慢。 前驱期3~4日,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类感冒表现。随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临床表现 重型: 突起高热或超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激征,数小时内即可出现昏迷、抽搐等危象,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发病特点: ①发热一般在38℃以上,以稽留热型最多见,大多持续5~10天或以上。 ②意识障碍、脑膜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