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江南名刹罗汉寺李海珉
江南名刹罗汉寺
李海珉
罗汉晓钟,是著名的黎川八景之一,对此,黎里的文人的题咏数不胜数。熟习于耳的乾隆时期黎里第一大姓周氏周元瑛的七绝:“罗汉西归水寺幽,白云红树拥钟楼。五更敲醒千家梦,一百八声风自悠。”乾隆年间黎里第二大姓陈氏陈汝为作有另一首绝句:“古寺萧疏自宋年,莲坛梵呗水云边。一痕残月晨光启,早送钟声破晓烟。”罗汉晓钟108下,黎里百姓熟习的声音。罗汉讲寺,自宋以来一直是黎里的标志性建筑,有历史,有规模,更有文化内涵。
罗汉寺,始建于西晋,定型于南宋,兴盛于明清,全盛时期面积50余亩,不仅佛寺的设施一应俱全,而且独具特色,跻身江南名刹。新中国成立后衰落,文化大革命开始,1969年被拆毁,现在仅存遗址。40余年来,黎里民众,大有“禊湖月常明,罗汉钟不鸣”的感叹。
最近,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的黎里古镇区,正拟保护与开发。罗汉寺当是极待恢复的江南名刹。本文试从:历史沿革、规模结构、特殊构建和深厚文化诸方面,配上相应的图片,逐一介绍,以作恢复江南名刹的准备。
历史沿革
罗汉寺创建于西晋永熙元年(公元290年),黎里有位施姓大户舍地,法灯禅师建造寺庙,取名普同院。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发生,赵构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南宋建立,追随而来的北方百姓源源不断,接下来建炎、绍兴年间,北民继续南迁,不下百万之众。北民大多先到浙江临安,然后逐渐向四围分散。这时黎里人口大增,原本东西两个较大的村落迅速衔接,升格为集市,进而成集镇。与此同步的是普同院和尚人数成倍增长,信奉佛教的在家居士与善男信女更是日益增多。当家和尚焚敷及其徒弟四出募捐化缘,为容纳日益增多的僧众,扩大规模,增建了禅堂及相应的生活设施,耗费巨资重建大雄宝殿,巍峨庄严,雄视江南禅院。再说,南宋高宗赵构与孝宗赵眘相当看重佛教,灵隐寺近在咫尺,两位皇帝年年进香礼佛。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赵眘下诏,每年四月初八佛诞日,给灵隐寺赐帛50匹。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梵敷专程云游至灵隐寺“挂单”(佛教专指僧人投宿某寺暂住),静候多日,等得孝宗前来进香,梵敷求见皇上。在孝宗面前,梵敷历述普同院的地理位置、历史兴替、规模及僧众。听了梵敷一席话,尤其是听说普同院的建成比灵隐寺还早36年,孝宗颇为心折,当即提笔书写了“罗汉讲寺”四个大字,作为普同院赐额。从此,普同院改名罗汉讲寺,简称罗汉寺。同时,黎里罗汉寺明确莅属于佛国普陀山,方丈或由普陀山大和尚派驻,或由大和尚选定。
接下来,根据徐达源《黎里志》与蔡丙圻《黎里续志》,罗汉寺历朝历代都有修建增建,大大小小18次。为示历史渊源,摘录一个梗概:
明代永乐元年(1403),僧来与修建;宣德七年(1432),黎里居士汝思远舍田,僧记文增建;正统八年(1443),僧净月修建;成化十三年(1477),僧千江募捐修建;崇祯六年(1633),僧普思募捐重建大雄宝殿,将竣工时被飓风刮塌,后再建;清康熙元年(1662),黎里胡曜、谢朝鸣等重建;康熙二十六年(1687),黎里陈思德重建天王殿;乾隆二十九年(1764),僧实裕重修;乾隆五十年(1785),僧实望修建;乾隆五十三年(1788),黎里陈大谟重建天王殿;乾隆五十九年(1794),僧出尘募捐修建大殿及毗庐阁;嘉庆二十四年(1819),黎里陈堦瑞等纠族捐资重修天王殿;道光二十一年(1841),僧如尘同黎里王朝魁、蔡傅梅等募修毗庐阁;同治四年(1865年),僧如尘重修方丈室;同治十三年(1874年),僧成德重修山门及方丈室;光绪九年(1883年),黎里沈光锦、蔡丙圻集资重修大殿山门;光绪十九年(1893年),僧皓月重修禅堂及方丈室;光绪二十年(1894年),僧皓月重建毗庐阁。此外,根据金菊生(1935-2009,罗汉寺最后一位和尚)和老前辈回忆,民国以后,有方丈悟川,多次募资修建大殿、天王殿及其他建筑。
除了修建,黎里两本志书还有捐田产的记录。其中万历四十六年(1618),吴县人赵宦光的一篇《罗汉寺饭僧田记》,较为详细,在“增修罗汉寺记”“重修罗汉大雄宝殿记”等篇章中,也能找到关于捐田的记载。捐赠田产,首先为解决僧众的生活,其次也是为了修建寺院及佛像金装。寺院主要的经济源于田产,而田产悉数捐自黎里富家大户及虔诚的佛教信徒。明成化十三年(1477),黎里汝讷在《重修罗汉讲寺记》一文中,谈到他的父亲与叔父为罗汉寺捐过良田50亩;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黎里沈承懋、毛以煃、毛以焞、吕纯如、秦道一、史学策、朱云凤等捐饭僧田半顷,当是50亩;崇祯四年(1631),也有人捐过田产,不过徐达源没有记下具体数字;乾隆五十二年(1787),黎里蒯承濂、毛丕烈捐田40亩。寺院的田产,黎里民众称为“庙田”,租种庙田的农民,每到秋粮上场,向寺院交纳田租,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的事。《黎里志》限于条件,只从1477年记起,在此之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