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课文注释质疑.doc

“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课文注释质疑.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课文注释质疑

“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省”的课文注释质疑 [摘要]我们的教材是否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呢?“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识”是“曾经识得”还是“不曾识得”?课文的注释存在一定的争议,有待商榷。 [关键词]教材 注释 疑惑 教材作为全国普遍通行的教科书,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可是,笔者在教授语文课文时就曾产生过一些疑惑。《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李白的《越中览古》,第2句是“义士还家尽锦衣”,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战士还家尽锦衣”。《将进酒》第18句是“但愿长醉不用醒”,而常见版本该句一般是“但愿长醉不复醒”。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好呢?高考的时候名句填空遇到了,学生填什么呢?这个困惑,其他的老师也应该是有的。笔者想,事关广大高考生的利益,教材还必须更完善些才好。下面笔者想对一个具体的例子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有《杜甫诗三首》,其中第二首是《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中杜甫借歌咏昭君故事来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恨。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昭君的故事《西京杂记》有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昭君的故事,我们是熟知的。我们都知道那个卑鄙的画师名叫毛延寿,那个昏庸的皇帝事先并没有见过昭君的美貌。所以我们赏析《咏怀古迹(其三)》都是这样的: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戴的饰物徒然夜月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我们在感动于昭君的故国之心时就特别愤怒于那个不识美人的皇帝。由于汉元帝的昏庸,从图画里省识昭君,实际上他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才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可是笔者在教授课文时,赫然发现课文的注释却是:省,曾经。那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汉元帝当年通过画图曾经识得昭君的美貌?“省”有曾经之意? 笔者查阅了古汉语词典,摘录如下词条: shěng ①减省;减少。《韩非子?用人》:“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而令行。” ②免除;排除。《水浒传》:“哥哥且~烦恼。” ③王宫禁地。后来用称中央一级的官署。如“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 ④中央之下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大铁椎传》:“七~好事者皆来学。” xǐng ①察看;看。《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春游,览~远方。” ②探望;看望(父母或其他年辈比自己大的亲属)。《大铁椎传》:“北平陈灿~兄河南,与遇宋将军家。” ③反省;检查。《劝学》:“君子博学而参~乎己。” ④醒悟;理解;懂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你不~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 ⑤记忆;记起。李商隐《野菊》:“细路独来当此夕,清樽相伴~他年。 其中并无“曾经”义项。即使有,我们觉得用这个意思并不符合事实真相,昭君的悲剧就是证明。那样一来,杜甫也就不能借昭君之事来抒发自己“才不能用”的怨恨了。 笔者疑惑,我们是否可以用“少”的意思呢?“省识”就是略识,即未仔细辨认,其实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不曾真正识得之意。或许笔者的说法并不妥当,但作为教材的课文,它的注释怎会弄了一个几近相反的意思来混淆学生的视听呢?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