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考察-第1.docVIP

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考察-第1.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考察-第1.doc

  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考察|第1 内容显示中  本文:蔡尚伟 李朗 内容提要:自上世纪末,国内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化,但较多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缺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历史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大体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大众媒介意识的初步培养----正式开始----发展形式及民国时期学界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等方面,对我国1949年以前的媒介素养教育萌芽进行初步的考察,以此来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本土化道路。 关键词:媒介素养 教育 萌芽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产生于西方,因此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西方,呈现出一定的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其实若就向公众进行大众传媒知识教育这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而论,从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起,中国便有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因子。自此以后,媒介素养教育的因素不断增长。 1949年以前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萌芽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和方面: 一、大众媒介意识的初步培养——以近代中文报纸为起点 中国近代报业起始于1815年第一个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伴随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我国报纸素养教育也拉开了序幕。在中文报纸产生初期,中国普通民众文化总体水平偏低,大多不知报纸为何物,于是当时的报纸承担了对民众普及“报纸是什么及人们能利用报纸做什么”这类知识的任务,主要目的是让民众接受报刊。随着报业实践的推进,论述报纸性质、功能﹑作用及报纸的采写编常识与新闻知识的文章日渐增多。另外,清末还出现了读报、讲报活动,为民众认识报纸提供了帮助。 (一)、介绍报纸性质 报刊产生初期,各大报刊都将报纸作为新生事物向受众介绍它的基本属性。 如中国境内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1834年1月刊载了《新闻纸略论》一文。这是中文报刊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纸的专文,它论述了报纸的起源、性质及新闻自由等报纸的基本问题,是对民众报纸素养的一次显著的启蒙。 1872年4月30日在《申报》第一号刊登的《本馆告白》中“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下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1]介绍了报纸简明、通俗易懂并与日常生活接近之性质。 同日《申报》的《〈申江新报〉缘起》中“盖古书之事,昔日之事;而新报之事,今日之事也”[2],指出了书报之区别。 (二)、介绍报纸的功能与作用 1815年8月5日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一文点明了报纸的教化作用:“浅识者可以明白,愚者可以得成智,恶者可以改就善,善者可以进诸德……”[3]。 1878年《循环日报》发表了王韬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指出了办报对民众的三大益处:“知地方机宜”“知讼狱之曲直”“辅教化之不及”[4],提出报纸具有信息传播及辅助教育的作用。 在1896年8月9日《时务报》第1册中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梁启超指出“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一谓也”[5],点明了报纸的“去塞求通、耳目喉舌”作用…… 类似的介绍在近代报纸最初的发展时期较为普遍,对国民建立起基本的大众媒介概念奠定了基础。 (三)、介绍报纸采写编知识 随着报业的兴起,报纸上开始发表探讨报刊采写和编辑经验的文章,以交流办报经验及提高办报人及报纸撰稿人的采编专业素质, 吸引更多的人来读报、写稿。这是早期报纸素养教育的一种显著形式。 如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就从微观的角度,指出“书所讲道理,要如彩云一般,方使众位亦悦读也”、“察世俗之每篇必不可长也,必不可难明白”, 讲述报章写作技巧。 早期对报纸采写编知识的介绍往往从介绍西方报纸开始并与之相交融,如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东土》、郑观应的《日报》、陈炽的《报馆》等。在借鉴西方报界经验先例的基础上,国人开始提出自己的采写编的思想。 如1872年4月30日在《申报》第一号刊登的《本馆告白》中“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提出了新闻采集要求的猎奇性。 1896年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写道:“报之例当如何?……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6],对报纸体例予以了初步介绍。 这段时期,通过发表论说、发刊词、报序、章程、刊例等各种方式,报纸向公众传达了越来越明晰、系统的采写编知识,提高了公众参与报纸工作的能力。 现代报业时期,报纸自身开辟园地,对读者、公众进行采写编知识的教育就更加系统化、专业化了,并从报学知识转向全面的新闻知识的探讨。如《晨报》第6、7版特辟“新闻纸问题号”专版、《大美晚报》每周五设《记者座谈》、《解放日报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