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素质教育”的价值基础追思-第1.doc
“素质教育”的价值基础追思|第1
随着转型期教育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发展,“素质教育”现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中 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众多教育理论工无论是对“素质”概念的内涵和“素质教育”范畴的含义、层 次、特征,还是“素质教育”的操作、实施等问题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 而,研究中的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问题之一,就是偏重“素质教育”本质论问题的追溯,而缺乏对“素质教 育”价值基础的有效反思,即“素质教育”究竟何为?对此,我认为有必要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借鉴解释学 的方法对“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解释、价值市场等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探讨“素质教育”问题不能拒斥“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针对这一问题的论争, 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曾对此作过统计,认为当前教育理论界至少已出现9类15 个关于“素质教育” 的定义。(注:杨银付:《素质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教育研究》1995年第12期。)大凡研究“素质 教育”问题者,都从自己的研究视阈出发,给“素质教育”以界定。所述各种定义,或把“素质教育”看作一 种教育思潮,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教育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应当以育人为其根本尺度,所以应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全方位素质教育;或把“素质教育”视为一种教育模式 ,认为“素质教育”不仅影响着基础教育领域,而且逐步波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甚至幼儿教育 领域,并将成为我国20世纪末期的一种主流教育模式;或把“素质教育”当作一种教育政策,主张把“素质教 育”理论转化为实际教育工们的可操作性策略,大有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运动”的态势。上述 诸种见解各有见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素质教育”问题的深入展开。但是,鉴于“素质”概念的歧义以 及学者们不同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研究视界,要形成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恐怕很难。从教育价值论 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事实范畴,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教育价值范畴 。依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与现状,“素质教育”的提出是对一种新兴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追求。因而,由“应 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非单纯是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考试制度等教育现象层面的转换, 其实质在于传统教育价值观念与现代教育价值观念由冲突走向整合,从无序走向有序,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教 育价值观念体系。如果一味地认定“素质教育”就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范畴,进而从传统知识论的方法穷追“素 质教育”范畴的本质,必然作茧自缚,陷入抽象的本质论的论争之中,难以自拔。我们探究“素质教育”问题 的目的,并非要想获得“素质教育”概念的知识,而在于如何在现实的教育活动和行为中理解和追求“素质教 育”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呈现的意义,也就是“素质教育”究竟何为。
显然,解答这一难题涉及两个前提性工作:澄清“素质教育”的解释背景;从教育价值论的视角分析探讨 教育到底何为。
从词源学上考察,“素质教育”一词并非教育理论专家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具体教育实践创造、产生的 “文本”。“素质教育”概念最先是由教育实践工,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种种弊端提出的。尽管有的学者 曾对“素质教育”提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注:黄甫全:《素质教育悖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 版〉1996年第5期。) 但这并未阻碍“素质教育”最终成为现实教育实践与理论约定俗成的范畴。“素质教育 ”提出以及兴起有着广泛的解释背景。首先,从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长期陷入“应试教育”的 误区。打上引号的“应试教育”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是指那种脱离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考试为中心 ,唯分是举,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教育价值观念,表现在课程方面,就是偏 重科学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培养,而忽视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操行的养成;从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习惯于 课堂教学上的“满堂灌”,而学生一味地呆读死记;就师生关系来说,相互之间并非一种截然对等的“主—— 客”关系。如此,学校教育背负着沉重的考试负担,教师、学生、家长,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幼小的心灵受到莫 大的伤害,致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严重背离了树人、育人、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追求。其次,从 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期,伴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利益原则一跃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而引发人们生活 方式、思维方法,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变革。“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 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