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doc

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

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分析与风险防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年8月对我国在校女大学生来讲是个“黑色八月”。 8月9日,20岁的女大学生高渝在重庆“搭错车”不幸遇害;8月21日,22岁的女大学生小金在济南被黑车司机绑架、囚禁4天,并惨遭殴打、性虐;8月28日凌晨,江苏吴江19岁女大学生高秋曦失联半个月后确认遭抢劫被杀害;8月29日,杭州20岁的女大学生王某被抛尸水坑。接连发生的女大学生搭黑车酿悲剧案件令人心痛,花样青春就此夭折?谁该为女大学生的命运悲剧担责?如何预防女大学生失踪遇害案件发生?如何有效处置失踪遇害案件等都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 二、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分析 剖析以上女大学生失踪遇害案例,并查阅先前类似案例分析,有内因也有外因,具体诱因和直接导火索各不相同。从根本上看,女大学生失踪遇害现象暴露出其自身防范意识缺失和防范能力低下,而危机背后,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中诸多问题长期积淀的结果。笔者对一系列案例分析梳理得出的结论是,具体失踪遇害背后具有一些相似的共同特点: (一)社会阅历和处世经验不足 女大学生由于活动场所一般都在学校、家庭固定的场所,涉世不深,在社会交往经验方面十分的欠缺,她们往往只看到了社会美好的一面,对社会阴暗的一面认识不够,她们都信守人本为善的信条,却对人性丑恶的一面知之甚少。因此在与有着丰富社会阅历的人打交道时在不经意间显露出许多单纯幼稚的言行,这正好成为那些心怀叵测的人的攻击的弱点,成为他们眼中的猎物,这也是上述四个案例中女大学生被不法分子轻易蒙骗得手关键原因所在。 (二)思维方式的缺陷 女大学生从年龄上来讲已是成年人,从法律上讲是有自主行为能力的群体,但心理却还未相应成长、成熟,社会化程度较低,对社会缺乏充分认识,面对潜在的危险像懵懂无知的孩童,缺乏基本的思维判断能力,对事件的分析、研判能力不强,社会适应和自我调适能力偏低,表现出认知发展和心理成长的不平衡和不成熟。 (三)风险防范观念和应对能力不强 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阶段的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社会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不少大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可以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保障,他们的人生之路较为顺利,没有经历苦难的侵袭,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对苦难、挫折、风险没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思想观念上就会放松对风险的警惕性,不会积极主动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导致风险防范观念严重滞后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当然,要有效解决面临的风险,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敏锐的防范意识,更要培养和塑造相应的风险防范能力。目前,高校内外发生许多学生伤害事故,虽然原因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没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懂得识别风险,大多数学生对事故的发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面对伤害无有效化解风险的综合能力,而是陷入恐慌、无助状态之中。 (四)学校与社会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安全形势,学校与社会 3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