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对话教学模式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代高校对话教学模式探究

当代高校对话教学模式探究随着北大教育改革方案的公布于世,我国高等学校再次掀起强劲的改革浪潮。课堂教学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越来越强调对教学实践活动主体的价值、行为、意义的理解与关注,以教师为中心、以单向知识传递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而新型对话教学模式的构建则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话教学模式,是将师生、生生交互对话作为教学的表征与载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促使师生通过多向交流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一种教学结构框架及操作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转型和大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 一、高校对话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近些年来,超越客观主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现代教育心理学领域中逐渐流行,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1]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与此相应地,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学习机器,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协作中,建构其个人意义和价值世界。 2.西方对话哲学思想 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宗旨的对话主义,已成为继西方认识论和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又一异军突起的现代哲学思潮。所谓“对话”(dialogue),是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它绝非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是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2]其本质是对话者双方内心世界的敞开和接纳,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在对话哲学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具有两重性:“它”之世界与“你”之世界,前者是“为我所用的世界”,后者是“我们与之相遇的世界”。“我”与“你”在“之间”领域相遇,展开深层的对话和交流,双方作为自由的、平等的生命体而存在。 著名犹太哲学家马丁“我――你”式关系),是两个自由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交流。在对话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都不是作为依附性和被动性的对象,而是作为与“我”围绕共同问题充分交流意见的“你”。[3]两者具有各自平等而完整的人格,以“我”与“你”的身份而相遇、交谈,围绕具体的问题情景一同参与探究,并在合作探索和互相承领中达成共识,实现知识智慧的交互碰撞和人生意义的共享。 二、高校对话教学模式的基本理念 1.倡导师生相互理解 相互理解是实现对话的价值前提,著名哲学家狄尔泰曾说过,“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4]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是理解者和“文本”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师生双方通过坦诚地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精神上的沟通,积极展开易位思考,体会对方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从而得到对方的认同和肯定,达成理解者的“现实世界”与理解对象的“历史世界”的交融与整合,即“世界融合”的境界。 2.坚持师生地位平等 后现代主义崇尚“本体论的平等”,强调人是生来平等的,人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彼此敞开心扉,进行真正地对话。教师与学生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和“你”的相遇,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而且包含精神、智慧和人生意义的共享,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的碰撞。正如弗雷尔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教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教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5]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话主体,他们在交谈中自由展现各自的思想、情感,彼此交换知识、经验、态度等信息,最终达到共识。 3.强调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德国现象学哲学家胡塞尔最先提出,它是一个动态的、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是属于人的、极具感性色彩的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多向度的、主体间共有的世界。[6]传统教学将学生简单地加以抽象和“物化”,无视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意义,向学生展示的仅仅是纯粹的“科学世界”,忽略了作为根本的“生活世界”。而对话教学则力求重建人的“现实的主体性存在”,弘扬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创造性等,坚持从师生共同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去彰显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在教学中,学生不断地与教师进行心灵交流,借助“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体验到生命的涌动、精神的扩展,生成师生间人格与意义的沟通与共进。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