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汉语称谓词性别偏见现象
浅议汉语称谓词性别偏见现象摘要:“性别偏见”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称谓词是社会的产物,性别偏见在社会上的体现也自然而然地反映在了称谓词方面。本文将从夫妻之间称谓词的差异、古代女性婚前婚后的称谓变化、两性亲属称谓区别以及男女社会称谓修饰语的不同这四个方面讨论称谓词的性别偏见现象。
关键词:汉语;称谓词;性别偏见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3(c)--0126--01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语言是人们思维的载体,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根基,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文化与社会。称谓词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性别偏见现象也自然而然地在称谓词方面有所体现。
《朗曼英语词典》对“性别偏见”的解释是:“以性别为基础的偏见,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中国是一个男性始终占据社会上位的国度,汉语的性别偏见现象可谓历史悠久,从“女为悦己者容”“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便可见一斑。
性别偏见在称谓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夫妻之间互相称谓的差异;二是古代女子出嫁前后称谓的差异;三是两性亲属称谓的差异;四是社会称谓的修饰语差异。
一、夫妻之间互相称谓的差异。古时女子对丈夫不能直呼其名,其专有称呼有“郎君”“官人”“老爷”“相公”“外人”“外子”等,这些称谓多为雅称和尊称,“官人”“相公”“老爷”更是直接凸显了男子在家中高高在上的尊贵地位。而男子在介绍妻子时则多用“拙荆”“荆人”“荆妇”“荆室”“山荆”“荆妻”“内助”“执帚”“贱内”“贱妾”等称谓。“荆”,为一种落叶灌木,有表示贫寒之意。对妻子的称呼多用“荆”,一方面表示谦称,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女子在家庭中如同草芥的地位。“贱”,本义为物价低,“贱内”“贱妾”的称呼将妻子与价廉相联系,也显示了女子商品化、奴役化的地位与命运。
在现今社会中,妻子在外人面前提及丈夫时,称呼“先生”“当家的”“掌柜的”“管家的”等,仍然是敬语;而丈夫称呼妻子为“屋里头的”“内人”“我家的”“婆娘”“堂客”“做饭的”等,性别偏见现象有所减少,但男尊女卑在夫妻之间的互相称谓上仍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二、女子出嫁前后的称谓变化。有一个笑话,说旧中国女人的一生都可以没有名字:结婚前是“××家闺女”,结婚后是“××家媳妇”,丈夫去世后是“××他娘”。其实,事实上的确如此,中国古代女子的姓名意识真的是很淡泊的。古代的男性是有姓有名的,而女性则大多是没有姓名的。有姓的,则称为“王氏”“李氏”等,或者按照子辈大小排行称为“三丫头”“四闺女”等;嫁作人妇后,便要在名字前冠以夫姓,如“张王氏”“赵崔氏”等等。毛泽东的母亲因在家中排行老七,便被称为文七妹,后才被谐音谓之“文其美”;连战的夫人方踽,出嫁后随夫姓叫连方?,以示对夫家的尊重。时至今日,女性在称谓上的附属现象在港台地区仍然存在,这也显示了称谓性别偏见的深远影响。
三、两性亲属的称谓差异。通常,我们称呼跟父亲有直接关系的亲人会冠之以“堂”,如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等;而称呼跟母亲直接关系的亲人则会冠之以“表”,如表哥、表妹、表叔、表姨、表舅等。《说文解字》中,“堂,殿也。从土尚声”,后来“堂”泛指房屋的正厅。堂系称呼的由来跟“堂”的本意应该是联系密切的,代表着一种正统的、尊贵的血脉因袭关系。而“表”,是与“里”相对的,本意是外衣,它仅仅是一种附着,蕴含着一种微妙的疏离之意。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古时女子出嫁后便要在父姓之前冠以夫姓,相对地独立于父母门族之外。表系称呼应该也是这种双重身份的体现,与本家相区别的体现。
此外,通常“外”字头的称谓词都是与女性相关的,如外甥、外孙、外公、外婆等;而父亲的父母被称为祖父、祖母,儿子的儿子、女儿被称作孙子、孙女。妻子的父母、女儿的儿女等终究是外姓人,其称谓由男性称谓派生。男性称谓作为基本称谓,与女性称谓是内外有别的,内外之别的表象之下,实际是男尊女卑的观念。男性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是居于上位的,它较大地影响了当今时代的两性称谓。
四、社会称谓的修饰语差异。社会称谓因性别不同而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男性称谓前一般冠有“大”,后面冠有“爷”“公”。像“青天大老爷”“男子汉大丈夫”“相公”“贝勒爷”等,体现了对男性的尊重,甚至带有几分敬畏心理在其中。古时称书生多称“×生”“×君”,称老师为“教书先生”,既体现了对于知识的尊重,也体现了男性居于社会上位的时代现实。
而女性称谓前后则很少冠有这些修饰语,在现当代,也很少对女性称呼“××先生…××君”,个别享有些称呼的,像“刘和珍君”“冰心先生”等,也是对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与男性称谓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