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评级业巨变前夕.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信用评级业巨变前夕

中国信用评级业巨变前夕2003年秋,沉寂已久的中国信用评级业屡起波澜。三大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几乎在同一阶段改变了在中国的战略: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下简称穆迪)于今年初设立独资的北京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一直未在国内有任何合作、合资、设立机构行为的标准普尔(下简称标普)则向《财经》表示最迟年底要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最早进入中国的惠誉国际评级有限公司(下简称惠誉)和国内最大资信评估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公司(下简称中诚信)的合资,经双方初步协商已决定中止,惠誉单独设立的代表处已于6月在北京开业。 几大巨头此番动向可看做是某种意义上的蓄势待发,目标自然是孕育着变化的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债券市场乃当前之急务,已成各方决策者的共识;而发达国家经验证明,资信评估是债券市场的重要支柱之一。 上述国际资信评估巨头的动作,隐然暗合国内监管部门相关立规的动作。如果不出意外,中国证监会即将公布的证券评级管理办法将为信用评级机构资格的认证制定明确的标准,这将是自1997年以来监管当局首次明确信用评级在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可能也将是国际资信评估巨头们申请国内执业资格的首次机会。 巨头动向:等待和徘徊的历史三大国际巨头在中国的不同选择和遭遇 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资信评估巨头是惠誉国际(Fitch)。1998年9月,经过了近五年的谈判,惠誉国际(Fitch)首先宣布在中国合资,对象就是中国信用评级业里的老大――中诚信信用管理公司。谈判最后商定的是一个四方参与的股权结构:惠誉30%、国际金融公司(IFC)15%,中诚信信用管理45%,工商时报实业公司10%,注册资本2000万元共同组建中诚信国际资信评估公司,惠誉允诺合资期间不在中国独立开展与此合资公司相竞争的业务。不过,《财经》在采访中得知,工商时报实业公司在中诚信国际10%的股权并非由工商时报出资。有知情者透露,这部分股权的最终所有者还是原来的中诚信。 1999年,正当合资获得外经贸部正式批准的时候,却发生了中诚信创始人毛振华涉嫌一起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腐败案而被调查的状况(中纪委向世界银行有关人士提供的解释是“协助调查”)。2000年5月此轮风波平息,毛重回中诚信,却又发生旗下10员骨干离开中诚信另创联合资信评估公司的事件。2000年中诚信的业务量大降,当年亏损300万元。来自惠誉的邬润扬此时接手中诚信成为总裁。 虽然,惠誉借这一合资行为的确在原来只识穆迪、标普的中国打响了知名度,在中国市场的试水获得了第一手的经验,中诚信也借合资提升了形象和管理水准、技术水准,但合资的磨合期并不顺利,戏剧性的变故、不同的文化理念、对风险的看法、对国情的理解都导致双方的合作出现了一些不和谐音。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毛振华并不讳言此事,他说导致双方协议分手的主要原因是“惠誉的选择”,但也是中诚信要保留自己的独立品牌和控制力的结果。到2003年2月,双方的“结合”已经基本决定要以“离婚”收场,惠誉和IFC合计超过100万美元的股份都将以其他股东回购或转让他人的方式退出。邬润扬离开中诚信,现为惠誉国际北京代表处的中国首席代表。虽然有待商务部的最终手续,中国资信评估行业第一起也是惟一一起中外合资案实际已经结束。 几乎与惠誉、中诚信合资同时并进行了高调宣传的是穆迪和大公国际资信评估公司(下简称大公)的战略合作,虽然这一故事远没有前者那么跌宕起伏,但也有意见认为这一合作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据穆迪公司亚太及拉美地区高级董事总裁安迪肯保(Andy Kimball)介绍,从1999年7月到2002年8月末的3年内,穆迪应大公的要求提供了有偿的技术、咨询和培训。穆迪则在中国获得了对中国市场的初步认识。双方的合作并没有顺利升级到合资阶段。2003年2月,穆迪在北京设立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准备独立开展业务。“合作已经结束,我们各自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现在穆迪希望到中国独立开拓业务。”现为北京穆迪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叶敏说:“我们在北京设立公司就是针对中国的债券评估市场。” 据《财经》了解,在这两起中外合资、合作案中,外资都有过通过取得国内公司控制权或是对业务质量控制权的努力,间接获得在中国进行信用评级的牌照,但最终没有谈拢,除价格因素外,在中国,这两家资信评估公司相对垄断的地位已日渐稳固,外资控股的意图自然很难实现。 与穆迪和惠誉相比,标普显得更为小心翼翼。长期以来,标普对中国市场持观望状态,涉及中国的业务均由其香港部门完成。2003年9月,标普亚太区行政总裁陈令勤到北京来与中国的保险公司会谈,商讨对保险公司评级的可能性。他接受《财经》采访的时候表示:中国的资信评级市场发展不足,前些年债券评级很少,银行等金融机构披露的信息极不充分,不具备进入的条件。而现在中国的银行等大企业的信息披露比以往增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