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 - 震灾防御技术.PDF

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 - 震灾防御技术.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 - 震灾防御技术

第 11 卷 第 3 期 震灾防御技术 Vol. 11 ,No. 3 592 震灾防御技术 11 卷 2016 年 9 月 Technology for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Sept.,2016 吴利军,冯琼松,张波,2016.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探讨.震灾防御技术,11 (3):592—599. doi:10.11899/zzf 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 震中距的统计关系探讨1 吴利军1) 冯琼松2 ) 张 波3 ) 1)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 100036 2)云南省地震局昆明地震台,昆明 650204 3)河北省地震局红山基准台,隆尧 054000 摘要 本文利用天堂河台 2008 年—2014 年体应变观测结果,对中国大陆及临区 M ≥6.0 级和全球 S MS ≥7.0 级地震的同震地震波最大振幅与震级和震中距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得出 了震级的统计公式为 MS*=0.37lnAmax+0.57lnD+0.07 。由震级统计公式推导出最大振幅的理论值公式为 * A e2.7(MS −0.07) D−1.54 ,这种关系表明,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随震级的增大呈指数函数增大,随震 max 中距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且与两者的乘积复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高采样率前兆仪器应用于 地震监测的必要性,并对未来精确的地震预报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体应变记录 地震波 统计分析 高采样率 地震监测 引言 Sacks 体应变仪由于其探头埋得较深(300—400m),受地表干扰小、工作频带宽(频响 从零至十几赫兹)且灵敏度高(Sacks 等,1971;田韬等,2014 )等特点,在地壳形变观测 方面有其独特优势,使我国开展钻孔应变观测(苏恺之等,1993;李海亮等,2010)和震例 研究(高福旺等,2004;易志刚等,2006;吴利军等,2013;2015b )取得了丰硕成果。从 2001 年数字化改造以来,Sacks 体应变台网的 6 个台站至今已积累了长达 15 年连续稳定的数 字化观测资料,特别是 2007 年对部分台站进行“十五”观测模式改造以来,仪器稳定性、数 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的可操作性大为改观。这对于利用 Sacks 体应变认识地震前兆微动态信息 的探索具有一定意义,也为开展震前短临异常的识别和地震预报提供了必要基础(吴利军等, 2015a)。 在钻孔应变地震波研究方面,牛安福等(2005)对 2003 年发生的国内外几次重大地震和 典型地震事件中所记录到的同震形变波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地震面波响应延迟时间、响应幅 度、同震信号持续时间等特征与地震震中距离及震级之间的关系。张凌空等(2009)通过宝 1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测、科研三结合课题“Sacks 体应变临震异常的震例统计研究(154201)”和“十三陵台运 行维护(40416642301 )”资助 [收稿日期]2015-08-16 [作者简介]吴利军,男,生于 1984 年。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地震监测与前兆研究。E-mail :wulj@cea-ies.ac.cn 3 期 吴利军等:体应变地震波最大振幅与地震震级和震中距的统计关系探讨 593 坻台 Sacks 体应变地震波的观测结果探讨了特定震中距范围内地震波振幅随震级增大呈指数 增加、随震中距增大呈幂函数衰减的数理统计关系。唐磊等(2011a;2011b;2013)利用钻 孔四分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