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老子帛书甲本象形表意构字用字艺术
淺析《老子》帛書甲本的象形表意構字用字藝術
——兼論甲本對“經典誦讀”教育的意義
指導老師:杜成憲老師 學號:51090102035 姓名:郭宗勝
摘要:本文從教育文獻版本對比的角度考查了道學教育文獻《老子》的帛書甲版本,在解析的同時挖掘了我國傳統的講點誦讀教育的理論淵源。首先,在6個版本比較的基礎上,從“天下之大作於細”的角度客觀研究了《老子》帛書甲本的版本異構字的特徵。發現甲本在用字時,運用象形表意這一構字規律的主動和靈活性,從而相對於其他版本傳達了更加微妙、豐富的內涵。此外,本文在分析這些版本異構字的同時,恢復了老子“上善治水”的經典誦讀教育理念。因此本文最後闡發了老子帛書甲本對古代傳統經典誦讀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教育文獻比較 老子 帛書甲本 版本異構字 象形表意 經典誦讀
一、概论
目前的世界文化轉型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而面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核戰爭恐怖、災病頻發生存威脅,世界各國的有識之士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中國的道學文化,投向老子的《道德經》。然而在中國近2500年的儒學獨尊、尊皇貴權的文化中,道學一直被邊緣化、宗教化、異端化,偏見甚多。版本流傳中也造成許多歧變,甚至難以解讀。劉笑敢先生認為,造成這種歧異現象的原因有編校者、抄刻者的自覺的修改,也有不自覺的誤解 、曲解、誤抄、誤刻。隨著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帛書甲乙本《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郭店戰國楚簡《老子》面世,人們對《老子》,尤其是出土文獻《老子》的研究在歷史上掀起高潮。迄今為止,《老子》的各種語言版本達500多種,涉及30多種語言,發行量僅次於《聖經》。
目前比較流行的有6個版本:郭店楚簡甲乙丙殘篇、馬王堆漢墓帛書篆體甲本和漢隸書乙本、唐傅奕版本、河上公版本和魏晉王弼版本。其中楚簡版本殘缺較大,僅有通行本的1/3,尤其是甲乙丙三個版本在有的章節同時出現,但文字歧義較大(尤其是帛書本序27章,王弼本64章);帛書甲乙版本,是漢初文帝年代的出土文獻(躲避了漢武帝始的獨尊儒術的文化專制),二者在部分用字上有所流變,但相差較小,是迄今已經公佈出土文獻中最完整的版本;傅奕本原本是唐代出土的戰國項羽妾墓版本,經傅奕等人參照當時流行的版本修改,與今本差異很小,不過還是保留了許多古體的特徵;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是世上的流傳版本,儘管自身也有變化,相對於其本身與出土古本的差異還是很小的。據劉笑敢先生通過文體、句式結構等的分析,確立河上公本和王弼版本稱為今本,帛書本和楚簡本稱為古本,傅奕本作為流變中的中間版本。不過劉笑敢先生在《老子古今》中對5中版本的分析的巨著中,一來先生研究的最小單位傾向于句式結構(包括虛詞的刪減改變),二來帛書甲乙版本的差異較小,簡單的取用帛書乙本文字作為與其余4個版本的對比標準,這樣便把甲乙版本在用字方面的微妙卻很明顯的差異忽略了。在這方面學術界依照誕生於東漢的《說文解字》中的說法定位與假借字,一類是本無其字的假借;一類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沈如春先生在《馬王堆漢墓帛書(壹)的假借字研究》一書中分別從形和音的角度進行了分類分析。不過該研究一來對象不限於《老子》,是包括《老子》和《黃帝四經》在內的一批馬王堆出土文獻的統一研究;二來作者的研究的依據是文物出版社1980年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壹)》中《老子》校對版本所公佈的異構字。從統計學上來說,規律流變還是可以考證的,不過在細節的文字校對上就顯得粗泛;三來作者的研究角度是單純的形式,難免部分地方失卻《老子》本意。
本文的研究吸收二者的研究智慧,在劉先生基礎上把5版本增加為6版本的文字比較,同時側重于帛書甲相對與乙版本和其他版本的比較,在實詞用字方面的差別分析上本文力求在老子本文前後能得到內證,不離《老子》思想。
中國傳統上是一種經學文化,這在儒學產生以及後來獨尊的歷史中如此,在更早的年代中同樣如此。古人學習的方式就是誦讀,這點在緣起與上世紀90年代,在新世紀學術上爭論不絕於耳,在實踐中逐步落實的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誦讀運動中,已經確認,無論反對的還是支援的。不過觀學術屆的爭論多是從經的文化復興意義的討論,尤其是把“經”限定在儒經的圈子裡,這便造成了無止境的討論。有的話,無非把經典誦讀的方法是否適合兒童的特點作為引子闡發到文化和價值觀的汪洋深淵中。偶爾出現的,如劉曉冬,是研究兒童教育道德理論的,卻是站在緣起與西方的兒童教育理念去反對誦讀教育。殊不知把科學作為進步動力和理性來源的西方人,目前卻紛紛認同中國文化是個有待發掘的文化寶藏,尤其是先秦的傳統。本文圍繞帛書老子甲本區別于通行本的“上善治水”理論,淺談中國傳統中的經典誦讀的教育內涵,並闡述帛書甲本《老子》的誦讀價值。
二、老子帛書甲本的用字研究
(一)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本文並不希望全面展開老子的用字解析。本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