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第一讲 说明文阅读 * * 第1课时 把握说明对象,理清层次结构 第2课时 指出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第3课时 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 第3课时 品味说明语言,拓展开放创新 中考真题体验 【2012陕西】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丝路织锦 青玄 ①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肯定,并沿用至今。从这条中西汇通的著名通道之命名可见,丝织品是当时中国沿途输出最具代表性的商品,织锦也是最能体现当时技术和艺术风格的物品之一。 ②织锦的织法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织锦的纹样也越来越丰富多样。 ③古代中国,中原地区最早最传统的织锦是平纹经锦。早在西周早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现,后来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不少此类织锦。随着中原的丝织品大量流入新疆及西域地区,当地的织法技术得以改变,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④公元四五世纪以后,丝绸之路日渐繁盛,西方织物的图案和设计开始影响中原丝织品,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元素的纹样和图案开始出现在织锦和刺绣上。有可能是内地工匠看到了或是从他人的描述中听闻了胡化织物的需求,主动设计了一些可能为西域所接受的甚至是带有西域纺织品特点的织锦,再将其送上了丝绸之路;也有可能是西域一带日渐发达的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并逐渐影响了中原地区。总之,羊、鸟、麂、象、狮子等各种动物图案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新月纹样,以及深目隆鼻的胡凡骑射、饮酒形像等,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中国织物上有所体现。 ⑤隋唐之际,中原织锦的平纹经锦向斜纹经锦转变,团窠,团花纹样和卷草纹样开始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中国丝织图案的一大转折,可以说,在胡风的影响下,西域的动物纹样与中原的花卉线条完美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丝绸斜纹经锦的新样。 ⑥初唐时期,联珠纹锦开始深入中原内地,除了沿途丝路可见,西安地区也有出土。与此同时,联珠纹样的形式开始多样化,常常与其他的装饰性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常见的有两圈联珠的组合、卷云与联珠的配合、联珠与花蕾的配合,盛唐之后,符合中国审美的花卉取代了联珠纹样,并与西来的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团窠图样。联珠团花的花朵变得饱满,花瓣轮廓更加细腻,层次也更丰富,发展成宝花纹样,这可能就是历史上所谓的“陵阳公样”西方文化与艺术交融的结果。 ⑦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积淀了胡化风格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那一方方虽残旧却仍艳丽的织锦上所表现的胡化风格,或强烈或淡静,或模糊或清晰,默默沉淀,摧眼夺目,仿佛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也再次向世人表明,塞上驼铃、大漠孤烟的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更是中西文化双向汇流的通道。 (原文有删改) 8.从织法上看,织锦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9.细读第⑥段,概括盛唐之后织锦的特点。 织锦可分为:平纹经锦,斜纹经锦,连珠纹锦。 中国花卉与西来动物纹样相结合,形成新图样;图案饱满,轮廓细腻,层次丰富。 10.第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11.下列表述与原文内熔相符的一项是( ) A.丝绸之路是一条以长安为起点,直到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贸易通道。 B.中原丝织品上的西方元素纹样和图案是西域丝绸生产技术回流影响的结果。 C.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丝绸文物有不少,主要是织锦,少量为绮、绫和刺绣。 D.丝绸之路是中古时期中西贸易的主阵地,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内容上总领下文,引出对织锦织法和纹样发展变化的说明; 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由丝绸之路引出的织锦,开启下文对织锦的详细介绍。 D 必备知识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准确:恰如其分,不渲染、不夸张,如实反映。 2.简洁:不啰唆,不拖沓,言简意赅。 3.平实:不用生造词,少用专业名词,浅显易懂。 4.生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有特色。 常考清单 考点一 品味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考向1 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例1 见《优化设计》123页,《中国古典音乐》第2题中的第(2)小题:欣赏古典音乐的人大都有着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大都”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招标考察作业标准及流程.docx VIP
-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原卷版)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docx VIP
- (完整版)三基三严考试题题库(附含答案).docx
- 专题12.28 添加辅助线构造三角形全等的十四种方法(题型梳理与方法分类讲解)(人教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基础知识专项突破讲与练(人教版).docx VIP
- 2024创新十年未来十年-致敬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奋斗者们.pdf VIP
- 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将军饮马模型-将军饮马的数学模型.pdf VIP
-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docx VIP
- 关于成立工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的通知.docx VIP
- 高中英语2025届高考高频词汇(共 688个 ).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