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材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材篇

2013年高考诗歌鉴赏 总复习——题材篇 复习目标: 1、明确高考对古典诗歌鉴赏的要求。 考点解读 关于诗歌鉴赏,《考试大纲》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查方式 古诗鉴赏以主观简答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赋分8分,从选材和设题角度看,都紧扣住了“常见”和“初步鉴赏”的要求,选材诗句平易、浅近,设题层次分明,难度适中,试题的答案也较具有开放性,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鉴赏评价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组织表达能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复习思路: 对于诗歌鉴赏专题的复习,从《考试说明》的要求出发,将这一专题进行切割,分为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四个专题,进行细化复习,通过典型例题和专项训练,在学生对这四个知识点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各个击破,专项提高,最终形成合力,促进诗歌鉴赏水平的提高。 备考策略 1、加强文化积累 熟悉题型 阅读湖南省近五年高考经典试题,了解题型(见学案) 读懂诗歌 掌握题材 如何读懂诗歌?做好题目? 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看题目:定诗歌类型、定题材。 分类标准: ①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按格律,可分为古风(古体诗)、格律诗(近代诗); ③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 ④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闺怨诗、赠别诗等; ⑤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 看作者:定诗风、明情感。 看诗句:意象选择、情感表达、字词锤炼、画面描述。 看注解:背景材料、特殊提醒。 2、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题材: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山水田园诗、赠别诗、边塞诗、闺怨诗。 形象:洒脱豪放的形象、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 情感:忧国伤时、人生感怀、思乡怀人、羁旅行役、长亭送别、怀古伤今、寄情山水、田园逸趣。 风格:语言风格,平淡、工丽、直率、含蓄、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清新、沉郁。 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抒情手法。 3、第三步, 审题干,答题目。 如何读懂诗歌?如何做好题目? 1、第一步,读懂内容:看题目、看作者、看诗句、看注解。 2、第二步,划定类型:题材、形象、情感、风格、手法。 3、第三步, 审题干,答题目。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的描绘或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    ①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②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③从表现手法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托物(梅花特点) 环境特点:(环境烘托)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正面描写) 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言志(抒发情怀):以物喻人,暗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⑵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 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 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 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 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 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⑶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表达作者壮志难 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小结: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写秋柳之衰,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4) 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将对象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描摹的。 诗中虽然有具体的松的形貌的描摹,但这形貌并不单纯是形貌,它本身就寓含着精神在其中。比如“亭亭”一词,乍看之下的确是松的外观,但谁又能说它不是呈现出松的内在气质呢?尤其当它和“瑟瑟”相对并举时,更显出不为外境所困、独立不倚的气质。 一、常见特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